自苏联解体后,十月革命失败论者鼓噪一时,关于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客观条件”,的思想又沉渣泛起。这些人认为,既然十月革命的最大成果苏联已不复存在了,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和“十月革命”的正确性自然也要遭到质疑。
通观苏联解体,其原因很多。主要是长期积累的各种矛盾和危机,在西方“和平演变”策略下恶化的结果;也是原苏联领导者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脱离客观实际,在经济政治体制上严重僵化造成的恶果。可见,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与“十月革命”并没有直接的联系。时至今日,俄罗斯大多数学者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已经从苏联解体之初的盲目否定态度转而渐趋客观。他们普遍认为,十月革命决不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而是在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取得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的的伟大胜利。在2007年俄罗斯纪念“十月革命”90周年的时候,列瓦达中心的调查显示:55%的受访者称,十月革命“开辟了俄罗斯民族史的新纪元”,“推动了社会和经济发展”。这恰恰说明了列宁的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的正确性。
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有不同形式的思想先河,建立了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胜利的新起点,而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则开创了革命和改革走向成功的特殊道路。
毛泽东创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革命道路多样化的形式,是对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从没有尝试过,是完全式的革命理论。不管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里,还是在俄国的革命实践中,都把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心放在城市,把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作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取得革命成功的一般模式。毛泽东通过对社会情况的调查分析后认为,具有不同于俄国的特殊性。在,农民问题是革命的最大问题,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广大农民,得到农民的广泛支持,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逐步放弃了“城市中心论”观点,最终形成了先在农村“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再一步步扩大到全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正如邓小平所说,由于的特殊情况,“革命就没有按照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去进行,而是从的实际情况出发,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正是在这一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目前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进行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选择,与列宁关于落后国家革命特殊性思想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传统的社会主义观认为,资主义应该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就应该是计划经济。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面对政治上的混乱和经济上落后的现状,邓小平认为,传统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僵化了,只有探索新的经济体制,才能改变贫穷和落后的面貌。邓小平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的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情况,走出一条式的现代化道路。 “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要多种形式,各有自己的特点。各国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和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方式,制定适合自己具体实际的政策。都是一个模式不行,我们都吃了这个亏。所以,必须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才能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在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邓小平逐步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他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论断彻底拨开了人们心头的迷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在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整体实现了小康。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正确性,也证明了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