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政治类 >

    民族政策与少数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四)

        三、总结
       

        总体看来,国家通过开展民族工作和实施民族政策,建立公民“民族成份”制度和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从而从制度上确立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事实上,我国民族问题制度化的 过程就是少数民族身份制度化的过程。国家通过“民族识别”,明确了各民族的“正式名称 ”,划清了各民族在相互认同方面的民族意识边界;其次,通过居民户籍登记填写“民族成 份”,又划清了各“民族”彼此之间的人口边界;第三,通过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进一 步划清了各民族在行政上“当家作主”的地理行政边界;最后,通过制定和实施“民族区域 自治法”等一系列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把少数民族成员作为“特殊公民”,划出了他 们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在有关法律和其他管理办法适用程度上的边界。少数民族身份的制度 化安排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各项权利,确立了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有利于国 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虽然,近年来不少学者注意到民族问题制度化设置引发的一些负面社 会后果,但与现阶段我国各民族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我国的民族政策仍将会在一个较长历 史时期内发挥其积极作用。而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我国的相关民族政策也还会在相当长的 时期内影响、规范着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林耀华.西南地区的民族识别[A].《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云南省编辑组 编.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三)[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3〕管志翔.族群归属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义[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4〕黄光学主编.当代的民族工作(上卷)[M].北京:当代出版社,1993.
       

        〔5〕李洁.临沧地区佤族百年社会变迁[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6〕郑杭生主编.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马戎.民族社会学一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鲁刚.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云南社会科学,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