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MBA网和中欧国际商学院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MBA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除了进行商学院mba招生经验的分享之外,还将对2014年全国mba招生趋势进行分析,介绍商学院国际化认证等相关内容,探究mba生源群体变化以及mba品牌化发展和招生的关系。如今,商学院发展的国际、国内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生源群体也有很大转变,作为mba学生的培养机构,商学院以及商学院mba招生工作,也需要不断适应并应对新的挑战,开拓mba招生的新局面。
在此次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MBA中心主任葛京老师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
简单地把西安交通大学MBA项目,面试过程当中的一些做法,还有我们的思考跟大家进行交流和分享。
上午听了很多老师他们对自己学校MBA招生的一些定位,然后他们的一些想法,包括这个项目本身特色的一个定位,以及优势的构建等等,其实很有启发。我讲的是操作层面东西。下午还有一个招生的论坛,作为一个引子吧,下午进行分论坛讨论时候,有可能会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作为MBA面试这一块来分一下,关于MBA的背景和招生情况,再就是MBA招生模式过程和实施情况,以及效果,最后是经验和思考。
对西安交通大学来讲,应该说整个MBA教育领域来说,西安交通大学确实属于排头兵,因为我们是最早获得批准MBA和EMBA的院校。当然这基于交大学院的很好起点和背景。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MBA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来说,恢复管理学院以后,在管理的教育方面,各个学位都在发展。国务院首批的MBA院校里,我们就占有一席之地。到2002年又成为EMBA首批院校。到12年数字培养了MBA学院有5千多名,目前在校学生超过1千名,而且目前已经有4千多名学生获得了学位。
交大来说有一点遗憾的是,常规招生名额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刚才有一位老师在说招生名额可能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但至少从西安交大这两年来讲,MBA招生这一块基本上维持在310人。我们保持在两个方向,管理方向占了绝大多数,235人,其他在金融方向。虽然依托两个不同的学院,金融方向放在西安交通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院这一块。但整个西安交通大学MBA项目由MBA中心统一管理,按照交大机制设置有挂靠管理学院的机构设置。
作为历年录取人数来说,历年来在310名,因为有招生人数限制。还有些额外的指标,从研究生院拿到一些额外的指标,但基本上保持比较固定的规模。基本上以西北地区占据主要的份额,我们在其他的一些地区还有招生,所以在其他地区,比如在华南地区,中原地区也会占据一定的比例,但主体还是在西安。这是从交大MBA学生来源来讲是这样。
接下来跟各位分享一下招生模式改革实施的情况,以及初步的效果。应该说西安交大的招收模式改革并不是走在全国的前列,这一点跟国内一些管理学院,商学院相比,我们实际上是学习者。为什么要搞招生模式这样的改革,从我们的模式来讲固然有跟其他院校一样的诉求,但也有我们独特的地方。
比如大家非常清楚一点,就是希望通过招生模式改革来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这显然对各个学校来讲都是共同面对的话题。作为交大本身来说,我们在西安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作为一个首屈一指的学校来说,应该说在招生这一块从生源来讲不是特别地发愁,这一点由于我们学校和学院的地位决定,但也面临一个很大的困惑,很多老师体积的,随着MBA教育的发展,随着招生院校越来越多,看到生源确实存在着。从我们搞教育的人来讲,觉得不是搞MBA希望去招收到的人,比如年龄比较小,经验比较短,甚至没有什么经验,连工作经验都没有什么可以提出来的,凭借比较出色的考试能力,等等,这显然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
在这样的问题之下我们思考怎么样把想要的人,想招收的学生能够招收进来,与此同时又帮助他们去回避联考这一块他们的缺点,或者说某种意义上来讲来弥补他们的短板,这是一个问题。另外跟西安交大息息相关的背景,我们在招生模式改革的同时也在酝酿整个培养方案的改革。当然今年入校的学生我们的培养方案正式实施了,但在当时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培养方案要改革的话,从整个入学到拿到毕业证,拿到学位,整个过程都需要进行重新思考。
其中重要的服务对象,也就是我们的客户,我们的学生,他们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些人,我们希望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是我们最后的目标。但一开始要符合起码的要求,他们应该是怎么样的人,我们也应该有一个重新的思考。当然也有一个比较好的契机,确实有些兄弟院校进行了招生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在这样大的背景下,我们开始进行招生模式的改革。
从时间来说,我们启动招生模式改革是在2011年,2012、13年已经进行了两年。如果说再进行研讨,方案制订等等,其实有比较长时间了,不过正式实施只有两年。今年我们针对2014级学生,目前来讲决定在继续总结优化基础上来把新的招生模式继续下去。
作为提前批这一块来讲,我们实施原则主要是这么几块,首先我们也是广泛地吸取了各个兄弟院校的经验和做法,召集了一些专家来进行各方面的交流研讨,然后确定了采取面对面面试,但我们也知道有些院校全部提前批,有些属于两个都有。我们采取两者同时进行。
对于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MBA项目来讲,只要符合MBA报考条件的考生都可以去申请面试。但每个考生每年只有一次资格,有一个网上的报名系统,要以身份证号进行登陆的ID号,所以不能够去重复报名。当然对参加考生,最后结果就是通过预审和面试以后,分别给予他A线,或者是B线的陆续资格。所谓B线就是给他一个优惠的资格,降分的资格。如果说能拿到B线资格的话,按照目前政策可以保留两年。
如果联考成绩不过的话,明年可以继续参加联考。因为保留了正常批,所以考生如果并不选择提前面试的话,我们还是可以去参加正常批的正常报考。最后录取是按照提前批、正常批两种方式来录取,但录取原则有一个详细的说明。
具体流程来说,我把它分成了这么几个阶段,除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有一些宣传,等等这些以外,在提前批的预审和面试这一块,基本上从7月初开始,MBA中心来讲,从下个月开始就要进入这样的阶段了。7月初到9月初考生进行提前批的网上报名,在过程里边根据考生网上提交的资料,经过两年的试运行,目前总结出来一些东西,哪些资料希望考生去提交,哪些资料我们需要去进行汇总,等等,也是总结了自己的一套东西。
如果说提交资料的考生没有通过预审,也不是说就断了他的机会,仍然可以通过正常批来进行西安交大MBA的报名。7月份到9月份之间还要分批进行提前批的面试。提前批面试这两年分两批来进行,一般分两批。因为人比较多。有些外地还要派老师去面试,所以这一块正如刚才很多院校老师提到的一点,属于工作量比较大的这一块。这一块工作量比较大。
当然了面试完以后再综合资料预审的情况,B线没有,给到一个A线的资格。A线和B线两个预录取资格拿到以后,最后参加联考,然后再根据录取原则分别在A线、B线择优录取,是这样的流程。这个流程跟很多院校大体流程差不多,细节部分还可以进行更深入化的交流。
某种意义上来讲跟我们最初设计招生改革的初衷来说,即便没有完全达到,但至少跟我们目标是吻合的,至少做法在沿着既定方向行进。从属性、职位、工作年限等来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比如你的年龄稍微大一点,你拥有的工作年限比较长,管理经验比较丰富的考生,在一个组织里边占据的职位比较高的一些可靠,达到了我们心目中想象的目标,而不是说像现在卡到的考生好象来报名的都是非常非常年轻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即便没有达到目标,但也在朝这个目标在行进。
最后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一个我们自己的思考。首先,这张图是我们12、13两年报名和录取情况。很多老师也会思考,或者去探讨这样的话题,当我们提前批以后,像我们还保留了正常批,会不会影响考生的报名,也就是说对你提前批,如果作为一个圈定考生的手段,对你的生源,他到底是一种圈地效应,还是流失效应,这实际上是在两个都保留的情况下,提前批、正常批都有的情况下,学校进行思索。我们在设立方案时候,也会有我们的顾虑,也就是说我们觉得很多东西尽量想做得到预测,但所有人都知道对市场把握并不一定非常准确,如何保证我们考生的报名数量和我们理想的录取比例,可能对很多老师来讲这是很纠结的问题,但至少从这两年自己的整体情况来讲,报名至少是令人乐观的。
前两年报名令人乐观的,是不是今年就一定好,市场的动态性很强。西安交大搞提前批,但看到很多院校也在搞提前批,也就是说不止是我们一家了,在竞争形势四变化的情况下,我们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分析。如果说改革当中有什么经验的话,有这么一张图来表达思想,希望通过招生来达到什么目的呢?其实还是为我们的品牌建设服务,希望交大EMBA的品牌影响力能够得以提升。
从招生本身来讲我们通过注重招生的宣传,扩展招生的渠道,以及细化的招生管理这样一些具体做法来支撑目标的实现。有一点非常关键,就是在座很多老师都有共识的一点,实际上一个院校,一个项目的品牌提升还是要靠我们的内功,也就是说从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这一块,从交大管理学院来讲这几年也在不断地去努力,去做一些事情。这里说了新的培养方案,以及配合这个培养方案做的几个方面来跟大家进行交流。
比如围绕培养方案的改革和实施,强化了学生的时间和体验式学习,在培养方案里边我们比较强调这一块。然后在师资这一块也是希望通过各种途径,一方面当然是提升自身的教师素质,对MBA的教学能力和质量,再一方面希望通过其他的渠道来扩大我们优质的教师资源。
再就是我们说的校友和企业资源的利用,如何通过校友资源和企业资源来构建一个平台,让我们的教师,让我们的学生,包括EMBA学生在这里面能够获得一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等想获得的一些东西,我认为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当然还有一个是开展多样化的交流。今天上午浙大老师发言觉得真的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国际化做得非常好。交大也有些合作,但力度永远不像浙大这么大,但我们确实在这方面努力。最近也在跟像法国、英国有些学校进行初步的接洽,以及新的项目,就是做国际MBA这一块。
想进一步分享的就是在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培养方案的改革、实施过程当中如何强化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式学习,我们在新的培养方案当中引入了一个综合学习环节,折算一个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引入,不能说是一个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来引入。而且整个这样的综合学习环节在培养过程里边占的学分数来设了比较高的学分数。学生通过参与其中的综合学习环节来进行整合式、体验式的学习。这是在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该说花费的工夫和精力是最大的。
说我们是没有答案的东西,只是自己思考的东西。比如每年的招生环境都不一样。招生环境怎么样不一样呢?大家都是搞管理的,我们兄弟院校在一块探讨,但招生来讲彼此又是竞争对手,你采取的对策,我采取的对策,别人采取的到底怎么样。我们现在是唯一一个西安提前批的,当别人也搞提前批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我们在西安这么做,是不是可以深圳也可以这么做,深圳好的做法拿到西安来是某可行。
从管理角度来讲怎么样来分析它,然后提出可行的对策,肯定不是完美的,但是可行的,跟招生目标来说有助于实现它。但某种程度上来讲又需要采取比较动态的,便于调整的柔性政策,目前来说没有什么经验,但是需要探讨的话题。
操作性的话题来看,提前批和正常批到底要不要同时存在,同时存在在好,还是只保一个。比如说不要提前批了,这是一种策略。或者是全部提前批,这也是一种策略,到底怎么样做,这是我们思考的话题。然后更具体一点,比如说搞A、B两条线的政策。考生人数比例怎么确定,是多好,还是少好,多有什么利弊,少又有什么利弊,这些问题都在思考。
还有你既然说给B线资格考生一个考分上的优惠,到底优惠多少,差10分,还是考20分,或者说干脆拉大一点,差30分,这些事情都值得我们去考虑。当然最后的思考对我们来讲,目前来说望,也是跟各位同仁进行交流以后,能够对我们有些更好的启发,让我们今后对这些问题,可能在更有数的情况下来采取一个灵活有效的对策,来把招生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