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政治类 >

    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三)

      1、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在现代化战略目标确定以后,经济发展应保持怎样的速度?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既反对急于求成、盲目求快的倾向,又主张经济发展要有适当的、较高的速度。1987年lO月,邓小平在会见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总书记卡达尔时指出:“就我们国家来讲,首先是要摆脱贫困。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精辟的论断。
       

      邓小平还指出:“人们都在说‘亚洲太平洋世纪’,我们站的是什么位置?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东南亚一些国家兴致很高,有可能走到我们前面。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口果在亚洲也长期处于落后的位置,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更与我国作为亚洲第一大国的地位不相称。邓小平指出:“我担心滑坡。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的速度,一两年没问题,如果长期这样,在世界上特别是同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比,也叫滑坡了。”国9O年代的年增长速度,原计划定为6%,这个速度基本可以实现第二个翻番,但同周边国家的差距会拉大。后经党中央、国务院的慎重考虑,修改为年增长8%至9%。必须有这样的速度。邓小平强调“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是他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是从国际国内的形势出发,从社会主义担负的历史使命出发,所作出的一个具有更加深刻意义的论断。   
       

      2、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邓小平不仅论证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而且对如何加快发展提出了全面、科学的思路。他指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所谓“上台阶”,就是经济每隔几年要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经济总量要有较大的增长。1979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进入较高速发展时期。1979-198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7.8%,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4.3%。从1984年起,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84~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1.5%,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7.8%。所谓十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增长,主要是指1984-1988这五年的高速增长,这五年被邓小平称之为“加速发展”的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五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198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6962亿元增加到14018.2亿元,国民收入由1984年的5652亿元增加到11738亿元。在这几年中,我国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有的产品在世界上所占的位次跳跃性前移。
       

      经济发展节奏加快,隔几年就上一个新台阶,这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特点。邓小平以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进一步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南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以日本为例,1955年国民收入只有218亿美元,1960年达到386亿美元,上了一个台阶;1965年国民收入增加到776亿美元,五年翻了一番,又上了一个台阶;1970年国民收入增加到1701亿美元,又翻了一番多,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1975年国民收入达到4286亿美元,再上一个新台阶。日本经济发展一个台阶接一个台阶地上,仅2O年的时间,国民收入增长18.6倍,跳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总结我们自己这些年的经验和国际经验,邓小平对我国经济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充满信心。他指出:“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
       

      3、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邓小平提出必须处理好加速发展同稳定协调的关系。首先,稳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定,不能强调得过分,不能因强调稳而不重速度。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不要稳定协调,货币稳定、物价稳定、经济稳定是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之一。但稳不是惟一的,稳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把强调稳与抓住机遇、跳跃式发展、上台阶对立起来。过去我们有过大上大下、比例严重失调的教训。但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能有片面性,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其次,稳定协调是相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在评价1984-1988年的五年加速发展和1989-1991年的三年治理整顿时说:“治理整顿有成绩,但评价功劳,只算稳的功劳,还是那五年加速发展也算一功?或者至少算是一个方面的功?如果不是那几年跳跃一下,整个经济上了一个台阶,后来三年治理整顿不可能顺利进行。”
       

      在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前的几年里,我们对五年加速发展的功劳一直没有足够的评价,而对问题的一面又看得过重。在三年治理整顿期间,我们在强调经济要稳定协调发展的同时,无论在改革还是发展方面,都有些谨小慎微。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明确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如果分析不当,造成误解,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就把加速发展与稳定协调的关系讲得一清二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