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毛泽东军事谋略,是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军事对抗中的计谋与方略。它是革命战争以谋制胜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军事谋略的奇葩。毛泽东军事谋略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其涉及整个军事领域,遍及军事活动对抗的全过程,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着眼民众,寻求力量根源的谋略,是毛泽东军事谋略的核心。其主要思想:一是谋力于民,把民众作为胜利之本。毛泽东在谋划战争力量时,揭示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广大农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强调“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1〕。这就在军事谋略史上第一次从根本上解决了战争力量的根源问题。二是谋利于民,不断激励民众的献身精神。为了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使之投入伟大的革命战争之中,毛泽东既注重通过政治教育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又注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内心里真正支持革命战争。
2.谋势造势,创造有利态势的谋略,在毛泽东军事谋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谋势造势,就是在敌对双方军事实力和各种现实条件的基础上,积极谋求和占据那些能增强自身能量的空间位置,主动创造一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的格局和态势,旨在争取和保持斗争主动权。毛泽东是谋势造势的大师,他特别重视从整体效益出发,谋造全局协调之势。主要做法:一是不断协调全军行动的作战部署,使处于各点位的我军力量形成紧密配合的整体合力。二是通过对全军加强全局观念的教育,增强各地部队自觉服从全局,为实现全局利益和目标而主动协同的自觉性。毛泽东经常教育部队:“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2〕
3.巧用“诡道”,把敌人抛入劣势和被动的谋略,是毛泽东军事谋略的精华。“诡道”是《孙子兵法》中关于军事谋略的一个用语。孙子认为,“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毛泽东在指导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诡道”这一反映战争规律的军事谋略原则。一是把运用“诡道”谋略作为革命战争以谋制胜的一个重要途径,强调“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3〕;二是强调依靠民众运用“诡道”谋略,使“诡道”谋略成为人民战争的重要方略;三是创造了一系列巧于示形,有计划地调动敌人的谋略。
4.注重攻心,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的谋略,是毛泽东军事谋略的一个重要原则。攻心,主要是指从政治上瓦解敌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毛泽东在领导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中,十分重视对攻心谋略的运用。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即提出要开展“对敌军的宣传”〔4〕。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进一步提出:“我们的胜利不但是依靠我军的作战,而且依靠敌军的瓦解。”〔5〕解放战争开始前夕,毛泽东即指示:为着粉碎国民党的进攻,我党必须对一切准备进攻和正在进攻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分化瓦解工作,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公开的广大的政治宣传和政治攻势。到了战略进攻阶段,毛泽东更加明确地提出:“每攻一城都可采用公开劝降的办法,即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同时并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