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管理类 >

    渝东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路径探讨(三)


        2.民族民俗资源汉化严重,亟待整理开发和保护。当地土家族、苗族历史上曾经历过两次较大的汉化演变。一是“改土归流”以后,流官为了革除当地少数民族“有伤风化”的陋习,加强统治,发出强制性《禁令》、《文告》,使得当地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缓慢消失,逐渐汉化了。二是新成立后也颁布了诸多法令,革除当地一些封建迷信的陋习。如《婚姻法》的颁布使得当地流行多年的“骨种”,“换亲”,“坐床”等落后婚俗得以根除,一种提倡简朴文明的新婚俗逐渐流行开来。因此,当地真正具有民族特色,原汁原味的民俗已所剩不多。不过,在一些地处偏僻山区的土家族、苗族村寨仍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民俗得以保存下来。如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哭嫁、跳丧、过赶年、西兰卡普,苗族的芦笙、木鼓舞、赶秋、蜡染等都是一些亟待整理和值得开发的民俗项目。

       

        3.“国贫县”,旅游业发展缺乏资金。渝东南的五个县(区)过去都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很低,财力有限。地方财政实行分税制后,除了维持行政人员工资开支,以及用来保证农业重点建设的投入外,基本没有太多资金用于旅游业发展。所以,仅靠地方财政发展旅游业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多种旅游经营开发模式。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重庆设立“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渝东南作为“一圈两翼”之 “一翼”,面临重大发展契机。今年,渝东南民族地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作出的“3.14”总体部署,重庆市提出了 “一圈两翼”的发展新格局。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作为“一圈两翼”之一翼,较以前“三大经济圈”时期有了更多、更实惠的发展机遇。重庆市委书记汪洋指出: “渝东南这”一翼“在”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这里既是我市唯一集中连片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同时又是重庆通往东南沿海的陆路大通道和全市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渝东南地区的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当前,渝东南民族地区还可乘重庆设立“新特区”的东风,加快发展建设步伐。今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就决定了重庆今后一个工作重心是“城乡统筹发展”。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是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发展已引起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得到比过去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发展旅游业资金短缺问题将逐步得到改善。开放的渝东南民族地区将吸引更多潜在游客。

       

        2.交通得到极大改善,渝东南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目前,渝东南民族地区的交通已有了较大改善。渝怀铁路的通车,大大缩短了重庆到渝东南民族地区的距离。渝东南中心城市黔江到重庆只要3个小时,渝东南最偏远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到重庆只要5小时。渝怀铁路通车以来,带火了渝东南民族地区的旅游。 319国道三级路改二级路现已开工,建成后从重庆到渝东南边界秀山只要6小时,从重庆到黔江只要4小时。黔江舟白机场正在紧张施工中,它的建成将进一步缩短渝东南民族地区与重庆乃至全国的距离。渝东南民族地区交通设施的逐步改善必将提高该地区的可进入性,加强该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从而扩大潜在游客群。

       

        (四)威胁(Threats)

        1.周边旅游项目的竞争。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长江三峡、武隆芙蓉洞仙女山风景区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之间。这几个景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闻名遐迩的。这些旅游资源品质高,开发早,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先开发优势和首因效应,从而形成对渝东南地区较强的竞争态势。

       

        2.旅游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旅游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损耗和地方特色的消失。权宜之计,当然是两者兼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是,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和旅游开发者面对当地长期贫困落后的现实,常常会急功近利地选择前者,而忽视当地生态环境和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旅游资源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