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学院 > 新闻要点 >

    EMBA教育带动圈子文化

  • 2013-02-21 09:19 | 点击次数(次) 来源:未知 | www.zhongjiao.net

      2002年7月首批30所高校获国务院学位办EMBA教育资格至今,EMBA在中国发展已超过十年。作为一个洋品牌,EMBA在中国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本土化特色,以至于《金融时报》评价中国是全世界读EMBA最热门的地方。随着中国EMBA竞争的日益激烈,各商学院EMBA班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

      EMBA教育带动圈子文化

      2012年下半年至今,全国各地商学院EMBA的十周年庆典接踵而至,平均每月达近10家。如果从2002年7月国务院学位办首批EMBA项目算起,EMBA至今在中国发展已超过十年。

      EMBA的全称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译为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作为一个洋品牌,EMBA在中国的十年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一些本土化特色,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圈子文化”。仅以学员身份为例,在长江商学院,主要以民营企业老板为主;而在中欧商学院,更多的则是外企高管。

      赶集网CEO、联合创始人杨浩涌是中欧商学院学员,他说自己读EMBA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想学习一些东西;另一方面是希望认识更多的商界精英,拓展人脉。我是做互联网起家的,需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士打交道,选择中欧,是觉得其教师团队更国际化,校友、学生更本土化”。

      “其实任何一个人都需要一个圈子,商人也一样。跟熟悉的人做生意,心里总会踏实一点。同学之间,最容易建立信任,所以大家都慢慢聚拢到这个圈子来了。”在解释EMBA教育的“圈子文化”时,《商学院》杂志副主编王丹如此说。

      经济利好促使EMBA繁荣

      与国外EMBA相比,国内EMBA与其最大区别在于,它不需要参加GMAT(一种被广泛应用到工商管理硕士入学的标准化考试),学员入学没有硬性指标,考试也以面试为主,由考官现场出题,但是,国内EMBA通常会要求学员有五年或者十年以上管理经验。换言之,国内EMBA更看重学员在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作为权威金融媒体,英国《金融时报》(FT)多年来一直关注全球商学院评估,在最新一期的EMBA项目排名中,中国有5家商学院位列榜单前15名。《金融时报》曾评价中国是全球EMBA最热门的地方,而十年来EMBA为中国商界培养的高端管理人才数以万计。

      对于中国的EMBA热,中国EMBA社区负责人谷芃分析称,这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有关。“EMBA里的学员都是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中国经济精英的代表。可以说,世界经济看中国,中国经济看EMBA。”谷芃说。

      “任何一个社会生产制度与教育制度都是有联系的,社会的演化与这两方面是同步同构的。所以说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生产实践是同步的。从引进、借用、模仿、实践,到21世纪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EMBA经历了一个本土化过程,这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中心主任冯云霞说。

      生源现状冰火两重天

      EMBA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学费也水涨船高。例如长江商学院EMBA班,2010年学费为58.8万元;2011年为62.8万元;2012年则涨至65.8万元。就连同济大学、西安交大、厦门大学等从不力主涨价的“钉子户”,也在2012年开始大幅提价,如同济大学甚至涨幅近25%。

      对于EMBA“身价”的上涨,谷芃认为这与市场供需有关。“尽管如此,中国学员读EMBA的热情仍高温不退。以清华大学为例,2002年刚开始办EMBA的时候只有两个班,2006年的时候增加了四五个,现在则增加至10个左右。”

      目前国内开办EMBA项目的院校,开始出现井喷。2002年仅有30多所高校开班EMBA项目,十年后该数据增至64所。

      “EMBA靠的是口碑和名气,随着准入门槛的不断降低,高校EMBA势必会出现激烈竞争的态势。在此情况下,高校EMBA生源也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状,名校会年年爆满,一些中低水平的EMBA院校却乏人问津。”谷芃说。

      2012年,中欧商学院招收了700多个EMBA学员;而东北某所地方高校的EMBA项目尽管只有不到100个名额,却仍难以完成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