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艺术类 >

    关于舒伯特声乐套曲《冬之旅》的创作特征探析

        1.织体形态特点分析

        整体分析《冬之旅》这部声乐套曲,和声织体(即主调织体)为最主要的织体形态,但有些歌曲也采用复调织体的写法(这里分析的织体不仅指钢伴部分的声部关系,也包括钢伴与人声声部关系),主要表现为对比式复调和模仿式复调两种。在第4首《凝结》中,前奏是左手旋律与右手三连音分解和弦的结合,就钢琴声部自身而言,它属于主调织体的类型。但当人声进入时,钢琴声部的左手部分就与人声构成对比式复调的声部进行。

        在第8首《回顾》中,主调织体的钢琴声部与人声部分巧妙构成相距一拍的八度模仿式复调进行。

        2.音型的特殊功能作用

        《冬之旅》钢琴声部的音型极富特色,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塑造和作品人物心理刻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2首《风信旗》的引子,在织体上是简洁的“齐奏”,但它以抑扬格的流动的节奏、和弦分解式与助音式相结合的音型,既描写了“微风吹着我爱人家的风信旗,它不断旋转在屋顶上”的“外在风景”,又刻画了主人公对“旧情人”“善变的心灵像风信旗变幻无常”的“怨恨”心情。

        第18首《风暴的早晨》,一开始引子就以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交替、连音与跳音的交替、强有力的力度、高音区与低音区的对比,形象地描绘出“风暴撕毁了天空苍白的衣裳”的情形。

        第24首《老艺人》,左手空洞的主属五度持续音,右手在歌声的间歇中不断奏出单调的八音琴旋律,伴奏声部单一、重复的曲调要求保持速度的稳定性,既模仿了民间乐器那单调的和声,又给音乐增添了空虚、寂寞的气氛,鲜明地刻画出一位在凛冽的寒风中颤栗着行乞的贫苦老人的形象。

        3.调性布局特点

        通过调性的转换来进行艺术形象的塑造与作品人物心理刻画,是舒伯特艺术歌曲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冬之旅》中有8首作品运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转调布局,它们分别为:1、《晚安》(d—D—d)5、《菩提树》(E—e—E)7、《河面上》(e—E—e)8、《回顾》(g—G—g)11、《春梦》(A—a)20、《路标》(g—G—g)21、《旅店》(F—f—F)22、《勇气》(g—G—g),有效地配合了音乐形象、情绪的转换变化。以下为其中两例:

        第5首《菩提树》,开始是在E大调上进行,情绪较为明朗,描写流浪者看到门前一棵菩提树,回想起过去美好的生活。随后音乐转向同主音小调e小调,情绪变得低沉、暗淡,暗示流浪者又回到了痛苦的现实生活之中。最后歌曲回到E大调,描写流浪汉虽然前途渺茫,但仍然热切盼望能得到宁静的归宿。

        第11首《春梦》,表现“主人公”在旅行中所做的梦。歌曲有两段歌词,曲式结构为ABC三个对比乐段构成的单三部曲式。作曲家对照歌词内容,进行了不同的调性布局:第一小段——“梦中”部分,用明朗的大调(A)调性色彩来表现流浪者梦中的甜蜜。歌曲的第二小段——“梦醒”部分,表现了流浪者的美梦被雄鸡的啼叫惊醒,四周是黑暗伴随着寒冷,只听到乌鸦的叫声。作曲家采用了同主音大小调的对峙手法,以a小调的阴暗与晦涩,表现流浪者梦醒之后的痛苦和无助,与“梦中”部分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第三段——“彷徨”,调性上从A大调到a小调。作曲家将调性转换到同主音小调,表现流浪者深深地陷入了对未来的彷徨和迷惘之中。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冬之旅》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与早期艺术歌曲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使音乐不再屈从于对诗歌的诠释,而是重新塑造、展示出诗歌的意境,充分体现出舒伯特创作艺术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