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艺术类 >

    谈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特征(

        引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作为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代表着整个巴洛克音乐的最高峰。巴赫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除歌剧外,涉及当时所有的体裁;在德语里巴赫是小溪,涓涓细流的意思,然而他的音乐世界及其对后来将近三百年整个德国文化史的影响,却像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莱茵河那样壮观,雄浑和浩荡,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写于奎顿时期,属巴洛克音乐的晚期阶段,随着小提琴地位的逐渐突出,作曲家开始为小提琴专门写作音乐,在此时的小提琴音乐中,奏鸣曲则成为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玛里尼,柯莱里等大师相继在这一领域里进行探索和创造,为巴洛克小提琴奏鸣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以下简称《无》)就是当时所产生的优秀小提琴奏鸣曲,并被誉为这一时期小提琴奏鸣曲的典范作品。

        一、巴洛克弃呜曲的发展

        奏鸣曲最早出现于16世纪末,它的前身是文艺复兴时期称为坎佐纳(Canzona)的器乐曲,奏鸣曲从16世纪末开始到巴赫去世的18世纪中为止,经历了种种变化,这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正是巴洛克音乐的始与终的历史时期。

        巴洛克时期是一个充满探索的时期,科学文化的各领域都处于一个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阶段,时代的动荡引起了音乐思想的空前活跃,作曲家们竞相提出各自的艺术见解,形成了多种流派,由此而产生的新的音乐品种和新的名称术语层出不穷,同一体裁的作品可以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同一种名称又可用来称呼多种不同的音乐体裁,例如,奏鸣曲既可以是当时所有器乐曲的总称,又可以指一种合奏器乐曲,也可以是某种独奏或重奏的器乐曲,甚至还可以是一种声乐和器乐的混合体裁,1610年,意大利作曲家契玛(D. Pcima)率先采用两把小提琴加数字低音的组合方式写作器乐重奏曲,首次创作三重奏鸣曲。早期三重奏鸣曲是一种单东段或多乐段结构的乐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乐章,曲式长度大约为65小节,乐思常用古老的Canzona音型。它们的展开部分很短,所用的展开手法大多是老式的声乐中经常采用的,如模仿或成套的固定旋律或固定低音变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重奏鸣曲的段落数量逐渐减少,每个段落的长度则相应增加,并最终发展成为独立的乐章。到1681年,柯莱里的小提琴奏鸣曲问世,才使慢一快一慢一快四个乐章的巴洛克奏鸣曲的套曲结构得到最终的确立。接着又进一步确立了由三至四个舞曲乐章组成的巴洛克室内奏鸣曲的结构原则,代表巴洛克中期奏鸣曲体裁的柯莱里的奏鸣曲长约175小节,多分段的形式结构已进而发展成划分为几个较为规则的、有一定长度的乐章部分,由于有了有组织的大小调性的安排以及较有逻辑性的节奏型和声部结构,乐曲的长度便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