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艺术类 >

    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的叙事学解读(二)

        二、电视民生新闻舆论引导艺术解读

        1. 叙事视角

        新闻媒体进行舆论引导的最大优势在于用事实信息引导人,通过对事实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差异化新闻内涵,吸引受众感染受众,影响受众,从而达到引导受众的目的。

        研究表明,影响公众形成对某一客体的情绪和意见的因素,从媒介来说,有信息传播的质和量,即信息是否全面,是否层次分明,从受众方面来说,则有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心理接近性。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一般采用复合型叙述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编排。常见的叙述视角组合有:全知视角和人物限知视角,全知全能视角和人物限知视角这两种组合。

        全知视角和全知全能视角非常近似,都是一种“叙述者大于人物”(托多罗夫)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中,叙述者无所不知,它知道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多。。它们的不同则在于全知视角是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信息的无所不知,而全知全能视角则是叙述者对整个新闻事件。包括事实信息以及人物内心情感的无所不知,除此之外还可以对新闻事件做m评论,在这种视角下,新闻往往超越了客观,而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人物限知视角则是叙述者等于人物的视角,是叙述者对视角划定的信息范围进行限定,始终从人物的视角出发来进行叙述。民生新闻一方面运用全知视角扩展新闻信息含量,对事件进行全面描摹,另一方面运用全知全能视角对事件及其意义的走向进行框定,同时辅以限知人物视角对前所述信息和意义进行补充证明。这种补充证明由于有其固定的视点人物(可以是记者也可以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同时也可以是相关专家等信息意见提供者),使整个新闻信息更真实可信,更人性化,新闻的信息层次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同质异形的信息不断闪现和重复,增加了受众接受信息的可能性。在成都电视台第5频道《成都全接触》中,《直通救援现场——彭州市救灾指挥中心》中,新闻利用广角镜头对彭州市救灾指挥中心现场进行全景式的拍摄,通过镜头后记者对中心大致情况以及救灾进展的介绍,我们看到了救灾现场涌动的人群,体验到了救灾行动的如火如荼的展开,也感受到了民众救灾的高涨的热情和激情,随后,记者现身镜头前,带领我们从她的视角聚焦救灾现场一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作为个体的民众在救灾支援现场的身影和感情,通过电视特写镜头,我们仿佛与他们面对面,这种近距离个体交流与互动,穿插在前丽的全景拍摄和介绍中,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使新闻信息极具冲击力,而对新闻信息的纵深挖掘,则使受众得以全面而具体地体验救灾现场涌动的爱心传递,增强了他们对救灾进展的总而立体的把握。

        2.叙述人物

        新闻媒体是舆论引导主体之一。在具体新闻节日中,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主体的角色,从叙事学意义上讲,主要通过新闻中的叙述人物实现。

        叙述人物具体来讲分为叙述主体和新闻人物。新闻中的叙述主体就是记者的形象,而新闻人物则是新闻中其他登场人物的总称。新闻人物的叙述从属于叙述主体的叙述。所以,叙述主体即记者是新闻中主要信息和意见的提供者,而他所表达和所展现的决定了整个新闻的意义走向。

        民生新闻中,记者叙述主体的角色不再是集体意识的代言人,更多的则是记者个人形象或者百姓形象的展现,他们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对新闻事件和大政方针进行“民生”式解读,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观察时事政策和经济动向,使抽象宏观的社会事件有了具体微观的切入点。新闻媒体舆论引导主体角色的平民化,亲民化展现。从心理上拉近了媒体与受众的距离,提高了媒介信息的到达率,减小它在传播过程中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