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论文中心 > 英语类 >

    莎士比亚与邓恩诗歌的社会心理透视(三)

        在《跳蚤》(TheFlea)中,诗歌韵律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放纵而又不失智慧。“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是这首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J(。首先是思维模式的陌生化:诗中的叙述者向恋人求爱却故弄玄虚地引出一个跳蚤来,这一奇思妙喻(conceit)使读者在阅读时开动脑筋,并最终开怀一笑,佩服起诗人的思辨能力。其次该诗的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陌生化,三个诗节的安排其实就是一部三幕剧:在第一幕中,读者看到一只跳蚤先后叮了两个人,叙述者声称二人已经通过这只跳蚤将生命结合在一起;在第二幕中,听话者要抬手把跳蚤打死,却遭到说话人的反对;在第三幕里,跳蚤被打死,但是讲话者把话锋一转说“既然你没有因为它的死而有半分虚弱,/你答应我的求婚对你的名誉也不会有分毫的损失” (JustSOmuchhonor,whenthouyield’sttome,/Willwaste,asthisflea’Sdeathtooklifefromthee)。在每一个诗节中,诗人都是先描述而后抒情。另外,后面抒情的三行都向后缩进了两个字节,这样就同前面描述的六行形成了对比。这种戏剧情节的安排和诗行的缩进都显示了该诗同那个时代其他作品的不同。四音步抑扬格、短元音[i]以及大量鼻音[m,n]和边音[1]的出现,使得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富于抒情;而民谣体音韵(aabbccddd)、口语式语言(mark,stay)和戏剧独白(monologue)的运用又让这首诗极富调侃和幽默意味。但是拥有广泛的知识面和智慧的邓恩在诗歌中,却同读者做起了文字游戏。在古英语中,S和f是同一个字母,因此在这首诗里,“它先叮我,现在又叮你,……/饱餐了我们的血滴后大腹便便”(Meitsuckedfirst,andnow suckthee/pampered swells with one blood made oftwo)J(脚。这种语言大胆直白,挑战读者的才智和勇气,同时表明诗人在此谈论的不是伊丽莎白时期已被人们谈论的乏味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而是一种具有后现代意义的形而下的肉体之性爱。

        四、结语

        文化背景是推动人的个性形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不同文化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人总是带着他所属的文化的特征,这些会影响到他的感觉、知觉、情绪等心理状态,构成他个性的一个方面,继而左右他的文体风格和处世态度_7l_。莎士比亚和邓恩对于“爱”和“欲”不同的描写充分体现了他们背后的文化环境、对于自我实现的理解和心理状态方面存在有巨大的差异。寻求自我实现的两位诗人,虽然都充分利用自身的天赋、能力、潜力进行自我开拓,但是他们还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家庭背景表现出对事业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态度:一个是沉思式的,另一个是决断式的;一个是寻找归属感的,一个是力求陌生化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Sonnet18)和《跳蚤》(TheFlea)是表现二人这诸多相异之处的最佳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