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人们的生活以及学习压力过大,很多人承受不住这些压力,就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而心理学也随之成为现在的热门专业,很多在职人员对这个专业也渴望已久,最后很多人就报考了在职研究生。而考试之前,考生势必要做一些模拟题,下面就是在职研究生心理学模拟题4的答案的介绍,希望对考生有帮助。
心理学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定义中的关键部分:科学的,行为,个体,心理。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心理学结论要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到的证据的基础上,而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方式,心理学分析的对象往往是一个个体——一个人或动物,同时不理解精神过程---人类精神过的活动---是不能理解人的行为的。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选择题
1.B 2.D 3.A 4.D 5.A 6.D 7.D 8.C 9.A 10.B
二、填空题
1.人格力量 2.进程安排 3.国际社会 4.思维能力 5.开放性思维
三、名词解释
1.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他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2.活动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3.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4.学科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 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5.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原则: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以便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
四、判断题
1.教师的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答:正确。个体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是在学习人类经验、消化、吸收人类文化的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他们的行为品格,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把社会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心理素质,实现个体社会化。
2.外铄论者一般不重视教育的价值。
答:错误。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力度本性、形成社会所需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3.谈话法又叫问答法。
答:正确。谈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4.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答:正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人的德智体等是相互联系、影响、制约、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德育促进青少年儿童的品德发展,可为他们体智等的发展提供保证和动力。
5.课外活动和学科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回事。
答:错误。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结构方式上区别于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它不以课程中的学科为单位,内容不受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限制,有其独特的范围和性质。
五、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师道尊严”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及其危害性。
答: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即在教学与教育中无原则的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忽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作用;教师倾向于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教学,而不习惯于根据学生的实 际情况灵活地安排;教师习惯于向学生提问,而不习惯于不断被学生提问;在思想教育方面,习惯于“教导”,而不习惯于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在班级管理上,习惯于发号施令和监督处罚,不习惯于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我管理。 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我国的学生很多具有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而这些特点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不彻底消除这种不平等的师生观,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结合实际论述潜在课程的含义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答: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中的“课程”并非实指,只是借用“课程”一词来说明学校中还存在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它们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方式。它在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方式存在,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潜在课程的发展要求我们要重视良好校风的建设;重视校园特色文化活动的建设;重视一流的校园环境的建设,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育人的良好效果。例如:良好的校风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和“气候”,有利于学生自觉约束自己,规范言行,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再如: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怡情益智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等,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创新意识,起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内心世界、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生活充实,有成就感和归宿感,避免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
六、案例分析题
答:(1)教学是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教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案例中的教师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勇于说“我不懂”(或者“我有不同想法”),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正当需求,态度温和,辅导学生耐心细致,诲人不倦,哪怕是学生的一个细微末节都没有忽视,注意到了“面向全体”,应该肯定,这位老师确实是一位好老师,但是,这位老师还不是一位优秀教师。
(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案例中的教师在辅导完学生后说了一句“以后要认真听讲。”言下之意。就是这个学生平时是不认真听讲的。一个学生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自己“不懂”,这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是一种敢说真话、敢承认差距的勇气,作为一种素质,比课本知识要宝贵得多。这个学生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没有得到这位老师的赞赏和鼓励,却得到了“不认真听讲的”的暗含批评。其不良后果可能是这位学生以后也会加入了“听懂了”的行列,对待学习变得消极被动,上课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害怕答错,不敢创新和冒险,逐渐丧失了主动的探索精神。可见教师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点滴进步时,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对于那些暂时没有明显进步的学生,也要多一些宽容,肯定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
心理学是什么,或许很多人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但是你想从事这个职业,就要有进一步的发展,所以希望对这个专业有兴趣的朋友就赶快去备考、学习吧,千万不要让自己后悔。如果你对在职研究生有更多的问题,可以在线咨询在职研究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