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联考 > 复习指导 > 逻辑 >

    2015年在职教育硕士论述题练习

      2015年在职教育硕士论述题练习: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一)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主要有: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尝。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答: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人生活在不同的小环境中,这些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并不相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也不相同,因而不同环境中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区别。但个体对环境的作用也不是消极的,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个体,其发展水平也不会完全相同。个体对环境持积极态度,就会挖掘环境中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因素,克服消极的阻力,从而扩大发展的天地。所以教育者不仅要注意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较有利的条件,更要培养受教育者认识、利用和超越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在同一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的方向、力量的大小是不相同的。对于教育者来说,分析、综合利用环境的积极作用,抵制消极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教育需研究如何既保持校园小环境的有利条件,又积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的有利教育力量。

      3.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二战前,学前教育很少被纳入国家教育系统,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年级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来源:金融黄埔教育

      (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在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性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为人才的全球性流动、竞争与合作,教育机构的跨国设立,国际化网络教育的兴起以及国际学分、学位的互认等等,一个世界性的各国教育相互渗透、高度融合的大趋势正在出现。

      4.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6)他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5.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著有《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

      (1)对教育本质的论述:

      ①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②由于生活是一个发展过程、生长过程,所以教育即生长。

      ③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④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

      ⑤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他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不仅是对方法的批判,而且是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是对教育目的的外铄性的批判。他认为,这种外铄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思考的余地,限制人的思维。受教育者不需要也不可能有自由思考、主动创造的空间,只能使用机械的注入法,学生消极地对教师所教的东西做出反应,成为教师和教科书的奴隶。

      ②他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

      ③他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沦,从而得到发展。

      (3)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