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复习备考 >

    基本功是不变的硬道理

      3月上旬,2013全国美术院校专业考试已基本结束。从各地传来消息,今年很多靠“背题”、“押题”的考生撞不到大运了,各个美术院校几乎不约而同地将考试方式以及考题内容作了改革。新颖的考题“蒙倒”了不少考生,如:中国美院图媒专业的色彩题目,没有了以往的瓶瓶罐罐,而是改成了雨伞、雨鞋、毛巾,造型专业则改画彩色头像;中央美院设计专业今年考的是“晨光下的室外一角”;湖北美院的色彩考题则是以牛皮纸为背景,写生斗笠、草鞋和军用书包;北京理工大学的素描更是出人意料:根据钱钟书先生文章中的一段话,默写一个有气质的女青年。

      其实,把考生考蒙的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而是我们平时最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取材都来源于生活。但中国美院第一场色彩考试,居然就吓跑了许多考生。据当时在考场监考的兰菲老师表示,到第二场考试时,一个考场竟有十几个考生没来接着考。

      革新考题源于对优质生源的渴求

      目前,大多数考前培训机构对学生真正的基础能力培养并不重视,而是更多地偏重画面的考试效果。考虑到考前培训中的应试教学,由此,导致的整个艺考类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中国美院基础部主任曹晓阳表示,考题变化其实是学校发出的一种信号,希望告诉大家美术学院对专业基础的价值导向。同时也是希望社会各个考试培训机构能够真正地为考生着想,真正地从专业基础的需要出发来培训学生,而不只是针对考试题目来做相对应试的教学。

      近两年,中国美院每年都有八九万人次的报名人数,在曹晓阳看来,美院的要求和考试方式其实也在告诉大家,考美院应该越来越理性。美院更多的是需要有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学生。然而,扎实的基本功一定是通过良好的手段训练出来的,同时需要学生真正地热爱艺术,并投入其中。他认为,这可能也是对国内整个考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提示,相信考前班也会随着高校的需求实现一个自我升级。

      各大美术院校在考试方法上不期而至的改变,也许并不是一个偶然,是学院更加清晰需要什么样的学生。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考题的改变看成是考前培训和高校需求之间玩的“猫捉老鼠”游戏。因为学生永远是无辜的,他们有受良好教育的权利。有些考前培训机构需要对自我进行反思,因为从事这些行当的人曾经也在艺术院校,曾经也有艺术理想。他们应该不只是对利益,对升学指标的角逐。

      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陈孟昕则认为,今年的考题虽有了不小的变化,但革新力度还不够。他认为一个比较好的美术教育体制,招生体制是既能考出学生创造力,同时兼顾基本功的方式,因为作为艺术家最终需要创造性。他希望今后的考试方法更加丰富多彩,建立在符合美术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更好的方式。

      如果把这种改变看成是一个契机,那应该是高校和考前培训以及社会整体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好对接的契机。

      考题革新更利于优秀者脱颖而出

      今年考题的变化,也让一部分有艺术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曹晓阳表示,他在评卷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比如今年的速写考试,考的是临摹大师作品。我们知道临摹是艺术起步阶段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们临摹的方式,可以看到一个学生造型能力,观察力,对形的控制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敏感性。这些东西在临摹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也会让真正拥有这些天赋的考生脱颖而出。”

      中央美院设计专业的陈老师,在这现象背后,有更深的解读。他强调,考基本功这一点并没有错,因为央美设计学院经过了近10年强调创意的考试方式,现在开始回归以造型基础为内核的招生标准,只在一个科目中对考生思维和眼界提出要求。在教学中发现,在本科招生阶段强调创意其实无意义,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好的学生后劲很足,上大学后才是教他们观念和创意。

      今年,天津美院的考题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也一直围绕着如何检验学生的基本功、表现能力来展开的。天津美院教务处长喻见十表示,高校关心的是自己学术发展的走向问题,我们大学阶段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有高校在共同面对的、共同努力的。明年,天津美院在考试内容上也将作一些改变,但是内容更换始终基于学校的传统,围绕着造型的表现能力来展开。

      艺术人才的判断很难通过一次考试来判断,就像用考试来判断谁是大师,谁是庸才一样。任何方式都不可能尽善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