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陆坤权来到我校作客思睿讲坛,为我校师生们作了题为 “地震不可预测论的错误——颗粒物理原理对地震的新认识”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校团委和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联合举办。
“从颗粒物理原理的角度来讲,地震不可预测论是错误的。”陆坤权从传统地震学的连续介质理论入题,介绍了地震科学的发展史。陆坤权认为,一百年来科学界对地震认识进展很小,对许多基本问题和地震现象无法解释,也未观测到任何大地震前有清楚的、可识别的前兆,国际上大部分地球物理学家也因此认为地震不可预测。以颗粒物理原理为视角,陆坤权对传统的地震学理论和观测结果进行全面检讨,从大地构造力角度对地震成因进行了分析。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他提出是由中国大陆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俯冲挤压共同作用形成,板内岩石层块不均匀构造和运动且局域受力集中,从而造成巨大灾难。
陆坤权认为,通过深入了解地质构造,布设足够和合适的探测点,和采用新的颗粒物质模型,地震的科学预测是可以实现的。“就像哪儿下雨,天上的云就往哪儿飘给人们预报一样,地震也会通过在来临前传达一些基本信息。”陆坤权诙谐地说道。报告中陆坤权还提出,虽然从事物理方面研究,但跟地震界是站在同一阵营,但就真理角度而言不怕“得罪”传统地震学观点。“真理越辩越明,地震的预测和预报工作,关系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至少要花一代人的精力。相信在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努力盼到这一天。”陆坤权在讲座最后对在座学生提出了期望。
据悉,陆坤权现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4至1967年就读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生,1979至1981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系访问学者,早期从事激光、非线性光学晶体生长,1979年起研究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和凝聚态物质原子近邻结构,1990年开始液态和软物质物理研究,曾任物理所晶体学室负责人,软物质物理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陆坤权已发表论文250余篇,编著“软物质物理学导论”,近年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物理和液态物理:包括液态结构和性质,电流变液,颗粒物质,以及用颗粒物理原理认识地震。在Nature Materials,Phys. Rev. Lett, Chin. Phy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10余篇,发明专利10余项。已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自然科学二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