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是中国较早设立商学院教育的学校,早在1917年就创设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复旦大学商学院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各个专业和学科都取的较好的成绩,为社会输送很多优秀学子。
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6月29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学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典礼当日,复旦大学MBA项目、复旦大学IMBA项目(MIT项目)、复旦大学Asia MBA项目、复旦大学EMBA项目、复旦大学-台湾大学EMBA项目、复旦大学MPAcc项目、复旦大学-BI(挪威)MBA项目、复旦大学-华盛顿大学EMBA项目、复旦-港大IMBA项目、本科、硕士、博士近1800名毕业生身穿毕业礼袍,带着荣耀,再上征程。
陈颖选择的金融硕士项目,包含财务管理和金融工程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根据她自己的兴趣,她选择了前者。这个项目,是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安德森商学院联合开设。该项目当初设立的目标,是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要为目标,培养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书本知识的讲授,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并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陈颖表示在管理学院为期两年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个目标在进行。大量的实战模拟课程,大量的report,大量的presentation,大量的PPT,这“四大”让管院的学生经常要熬夜K书。陈颖的胆量,在这些源源不断的presentation中得到了锻炼,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中学怯场的她判若两人。 “在学院的时候,并没有发现自己的这种优势。等到出去面试的时候,和同龄人一比较,才发现我在表达上的优势确实挺明显的。”她将这个优势,归功于管理学院的训练和培养。
除了学院里的授课老师,陈颖和她的同学们还有一位特别的导师——校友导师。校友作为导师,他们指导自己所带的在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与学生交流沟通,与学生分享职场经验和人生感悟,帮助学生成长。陈颖的校友导师,是一名来自瑞士信贷集团的高层主管:“通过和校友导师的交流,我更深入地了解到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也了解到这些行业的要求。我的学长学姐们,有的甚至通过了校友导师找到了工作。”和校友导师交流最重要的收获,让管院的学生了解到了校园以外的很多信息。学院组织的职场模拟活动也让陈颖受益颇多。学院的职业发展中心邀请了很多校友,组织了大量的模拟面试。“以前大家只是听说面试问题会非常刁钻,但是在这种模拟面试之前,谁也不知道到底会刁钻到什么程度。”扮演面试官的校友,会给他们的面试进行综合打分并给出反馈信息。通过这些反馈信息,陈颖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面试表现,积累面试经验,到了找工作的时候,这些平时的积累,自然有了用武之地。学院也邀请了银行的部门经理给同学们做讲座,“我们通过这些讲座,了解到银行究竟在做什么。这些部门经理在讲座中传授的知识,也很有针对性。”陈颖通过这些知识积累,在面试过程中更加自如地应对面试官的提问。
在找实习和工作的过程中,陈颖通过和学院年轻教师的交流,获得了很多的行业信息和就业建议。年长的教师,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了很多的指导。校内资源,加上校外资源,让管院的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更扎实地不断成长。转专业到管院的丁懿,用五年读完了大学。可是她并不后悔,因为管院给了她所期待的一切。学院最吸引她的,应该是各种各样的案例分析大赛。大二上学期,她一口气参加了三个比赛:“我参加案例大赛,并不是出于功利性的考虑。我最感兴趣的是和不同的团队合作。在体验和学习的过程中,团队里很多同学也成为了好朋友。”如今的她,正在准备着7月飞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PhD的行李。“我觉得就像自己误打误撞进了管院,进入学术领域,也算得上是误打误撞。”她决定投身学术研究,与四位老师密不可分。丁懿与学术研究的缘分开始于大二的“学术起航计划”。“这个是复旦大学针对本科低年级学生的学术计划,胥正川老师耐心的担任了我的学术指导,这是我第一次对学术研究有了大致的概念。”丁懿强调,这种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术活动,对自己的帮助很大。“感染我投身学术的,还有我们系的其他专业课老师。”丁懿回忆自己在张诚老师课堂上的收获,提到了张老师和学生分享了许多读PhD的经历,“他对学术的热情,简直可以说是点燃了整个课堂。”有了这些基础,加上各种机缘巧合,她开始跟着彭志伟副教授做她感兴趣的项目。“这简直是个life changing的老师!”彭教授不仅在项目的进行过程中不断鼓励丁懿出国攻读PhD,还帮助她修改英文写作,后来在丁懿申请NUS的时候,彭教授还帮她写了推荐信。同时帮她写推荐信的,并将宝贵的推荐名额给她的是信管系的徐云杰副教授。“我们系的老师,都以对学生出奇得好闻名。我很感激他们。”
2011年,学校的加拿大女王大学英国国际学术交流中心(BISC)项目刚刚挂上外事处的网站,丁懿就积极开始准备申请。4月份,和其他通过申请遴选的同学们一起,丁懿踏上了英国的土地。“在4月到7月的交流期间,我们一直住在布莱顿郡的一个城堡里,这样的生活,实在是太梦幻了。” 2012年7月,丁懿再一次申请了管理学院赴新西兰交流的项目。虽然多次到国外交流,可是丁懿坦言,自己对中国的感情却越来越深。“说不上来为什么,或许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我永远都不是陌生人。”“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这句复旦人铭记于心的话,在丁懿看来,代表着一种心态。“实话说,来到复旦之前,我很容易狂躁。一次考试没考好,一道题目不会做,都会让我抓狂好久。”走进复旦的校园,丁懿慢慢地学会了淡定。“以前满脑子想的,都是考一所好大学,从来没有真正想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习惯了接受父母的一切安排。”成为复旦人之后,丁懿逐渐地了解到别人的眼光不总是那么重要的,“我想复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自己把握自己的生活,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决定报考复旦EMBA项目时,对于自己能不能被复旦录取,他心里很忐忑。知道自己被录取时,陈燮中正在家中吃晚饭。“接到通知录取的电话,我真的非常激动,几乎快要落泪。”在他看来,复旦管院给了自己再次提升的机会,也实现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梦想。
抱着提高管理水平的期望,陈燮中开始了复旦的学习生活。复旦老师的水平,让他叹服不已。“华民老师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局势的把握,让我非常佩服。我记得很清楚,2011年4月14日在武汉上移动课,华民老师分析了中国股市的现状,认为中国经济要调整,中国的股市虽然从6000多点调到3000点,但华老师认为还要调整。听完了课,我回去就抛售了所持大部分股票。结果不久后,中国股市继续重挫,下跌到1990多点。”华民老师的一节课,帮助陈燮中避免了损失。“如果不来复旦,我怎么可能了解到这些理论呢?”而包季鸣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的许多案例,生动地让陈燮中了解到领导力对危机处理的艺术和胆魄。“我们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平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危机。以前,我并不了解处理危机的理论常识,而包老师的课,用非常生动的方式,让我了解了危机处理的理论基础。”陈燮中直言,在EMBA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论,都帮助他在企业经营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我每节课都认真听讲,所以成绩几乎是全A。”
除了学业,慈善是陈燮中另一个关注点。“入学之初,陆院长向我们介绍了学生成长基金的相关情况,基金会的理念我非常认同。”同时有感于学院培养人才的责任感、使命感,入学第一年,陈燮中就向学生成长基金捐助了十万元。第二年,班上的许多同学也都纷纷要求对复旦的困难学生助学,献一点爱心,陈燮中从基金会得到一份困难学生名单,一对一或一对二、一对三地进行资助。EMBA2010年秋1班的十七位学生,总共捐款13.5万元,资助了二十七个困难学生。除了从物质上帮助这些困难学生,陈燮中和EMBA班同学还经常电话、短信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联系。“我想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青年成长时遇到的困惑,也需要和我们这些过来人交流,我们也可以给一些合理的建议。”即将毕业的陈燮中,已经向他资助的学生承诺,会继续支持他们完成接下来的学业。
在读期间,陈燮中参加了“戈八”,这是在华语商学院的EMBA学员群体中开展的一场体验式文化赛事。“我们复旦团队在23个代表队的比赛中,获得了第五名。”说到这里,陈燮中的口气充满了骄傲。63岁,32公里,戈壁滩,陈燮中也为自己的坚持骄傲。如需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登陆网站查看,有任何报考问题可直接和在职研究生网在线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