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学院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工厂管理系、贸易系、簿记核算和财政信贷教研室,是我国最早开办管理教育的商学院,是新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奠基者。经过60年的发展,学院为企业和政府机关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为中国的高校培养了大量师资;开设了许多新的教育项目;开辟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编写的教科书曾在国内高校广泛使用;为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改革发展积极进言献策,是中国管理教育重要的开创者。
商学院下设企业管理系、组织与人力资源系、市场营销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贸易经济系、会计系和财务与金融系7个学系。商学院师资力量完备,结构整齐,教学科研实力雄厚,现有专职教师146人。6月1日,初夏时分,参加“明德笃行-延安行”的人大MBA项目全体师生前往位于延安清凉山的陕北公学进行参观见学。在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时光里,200余名师生重温人大校史,领略先人革命情怀,最亲密的接触中国人民大学一脉相传的实事求是精神。
一座亭子,一个石碑,几间窑洞的陈列室仍略显简陋,却能让参与师生依稀领略到母校旧址的风采,正是眼前这些简陋的环境培育出了无数的伟人。时光变迁似乎不曾带走这里的一草一木,最初为抗日需要建立起的仅200人的“陕北公学”自1937年来,几经变迁,已经进化成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短短的见学时间里,即将入学的2013级商学院MBA新生对于母校这段颇为传奇的校史,以及历经沧海桑田不曾改变的人大精神,有了切身感悟。
刚走进清凉山的大门,学员们就在一块巨大的石碑上看见毛主席的亲笔题词:“深入群众,不尙空谈”,这源于母校旧址身处的这座清凉山,曾是抗日以及国内战争时期我党重要新闻咽喉机构所在地,也是新华通讯社的发源地。主席的题词不仅反映了那个年代我党对于文字工作的严肃态度,更是公学治学精神的体现。而今人大响当当的校训“事实求是”正是这种治学精神一脉相承的产物。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中国时期;从延安革命老区艰苦简陋的环境,到位于北京中关村繁华的上千亩校区,和平年代带给了我们富足和安康,却也平添更多的诱惑和浮躁。新环境下,这恒久不变的“实事求是”精神,造就人大的人才辈出与硕果累累,这正是新一代人大人必须秉承的传统。
在“陕北公学”校史资料管里,2013级人大MBA学员得知1937年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他们可以是刚下战场的战士,可以是工农界的有志青年,这才是公学“公”字的核心价值。看看身边的MBA同学,多样性这点可以说表现的淋漓尽致,2013级新学员或在职或全职,或是IT巨头里的技术人员,或身为国企里的HR;丰富多样的年龄层也是不同于本科教育的特点。在采访中,2013级新学员问同行的2012级MBA师兄,“MBA在职第一年体会最深刻的是什么?”12级学员爽朗的笑着告诉他们一个单词“Diversity”。多元化的治学理念也深入到人大MBA的血液中,通过多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引导人大MBA人寻找到自己适合并且感兴趣的职业方向,最终实现每位学员各自梦寐以求的职业提升。
参观见学活动的同学很多都是在职的MBA的学员,他们放弃了周末休息时间,参加延安行的动力是什么呢?一位13级MBA的同学说:这次活动虽然很累,但是很值得!能有整整两天和来自各行各业的未来的同学,深入交流探讨,不仅拓宽了视野,更结交了朋友,最重要的是,通过此次互动搭建的平台,新生得以在入学前,就和MBA项目的各位老师有了近距离接触,加深对人大商学院乃至对人大的了解。
当初的陕北公学无疑是国内志士共策救国大计的“圆桌会场”,今天的人大商学院MBA项目,也同样是志同道合的同学们碰撞思想,凝结智慧的闪亮舞台。这些思想的结晶正是人大商学院“成为最受尊敬的商学院”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传承,实现的不止是一种身份认同,更多的则是一种精神鞭策。后继者往往因为前辈的事迹而发奋努力,效仿之,发扬之,超越之,冥冥中实现了精神内涵的连贯性。站在陕公旧址上,人大MBA学员的耳边回荡着毛主席的那句名言:“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作为陕公的传承者,人大MBA学员会牢记这一份嘱托,传承“实事求是”精神,作真正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