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院一开始走的就是全英文教学,和国际接轨的MBA项目。当然管院现在也有国际MBA项目,大家选择的起点不太一样,环境不太一样。当时走的方向是有区别的,我们集中走国际化方向。所以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在国际化的资源以及学院自身的历史背景下面在国际化上走得更远。岭南学院前身是岭南大学,有很大一批海外的校友,也是在他们支持岭南学院以学院的身份在1988年建立。因此在国际化的资源,包括跟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签订开办国际MBA的协议都是离不开这批校友的帮助。这个很特别,国内这些商学院来说岭南恐怕是唯一一家有得天独厚的资源背景,利用这个背景的历史原因,在国际化上面,我们肯定是力度比较大一点,做得更深一些。
另外在整合实践方面,我想很多商学院,包括清华、上交等等,好几个商学院都在提实践学习,还有很多不同的名称,可能叫Action Learning,我们这里叫Project-based Learning,其实说的都是一个方向的事情。岭南学院在2009年就已经开始整个课程方面的方向性以及一些实际操作。实际操作是什么呢?我们开始让学生做一些实践性的项目,就像咨询公司的项目小组一样,我们会有指导老师带着我们的学生团队,到公司里面去帮他们做项目,解决他们的一些问题。在2010、2011年,包括2012年三这下来,已经做了好几十个项目,有些公司是一个公司做了三四个项目,已经跟几十个公司有这样的联系。通过这个过程我们MBA学生学习过的很多的知识。像沟通管理、商业文案的写作、战略、市场营销等等,他就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得到锻炼。
主持人:我了解管理学院也有这样的。
李志明:其实大部商学院都在做,但只是说做多大,做多久,等于说国际化,只要全中国前50名的商学院都在说都在做国际化。
主持人:您刚才说国际化还是蛮有说服力,我们可能合作程度,起点会不一样。但案例合作这个我觉得都差不多。
李志明:我不敢肯定别的学院做的有多少,首先国内的商学院还不是创新的。因为在国外的概念流行已经是蛮长的一段时间,国内的商学院基本也都在做,这两年都在谈实践。只是说你做了多少,你做一个项目也是做,做50个项目也是做,我们现在大概有三四十个。如果都有这么多经验了,大家肯定是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仅仅去企业参访也算是做项目,那这个看起来数量是很多的。有些商学院目前跟企业合办项目,就是企业参访,让企业的老总讲讲课,就算是实践了。但我们的实践不是这样子,你必须去完成这个项目,你要有实际的东西出来。当然我们不是说我们学生团队能做出的每样东西一定企业都能100%觉得成功满意,这个不太现实。但是至少我们不是说去试一把,而是说你签了合约是有协议的,签了协议就要按这个协议规定去完成这个任务,像一个正式工作一样。这个更多是比较认真的一个工作,不是说像实验性可以随便过一过,企业有它们的要求,包括我们学校自己也对学生有要求,学生一旦参与这个项目,他基本上要完成到底。不可以说我现在有点什么事情,这个项目完成不下去,这个不可能被接受的。
主持人:目前咱们全日制班和在职班的同学比例大概是多少?
李志明:我们现在全日制班大概是有一个班,一个班一年会有30到35个中国学生,有10到15个国际学生,交换生波动比较大,有时候会有十个,有时候会有更多的交换学生到这里来,或者到国外去。在职班我们有两个部分,在职班有在职的国际班和在职的中文班,刚才我说的全日制班的都是国际班,国际在职班我们2013年准备只做一个班,在职的中文班我们就有三个班,其中一个在深圳,另外两个在广州。在职的同学全部加起来大概会有230到240人,然后还会有个别的国际学生。。
主持人:还有一个说法,会认为咱们岭南学院会更关注宏观经济,在经济学领域比较强,但是管理学院会比较关注企业管理实物这一块。
李志明:其实如果说学科研究,我们两个院的学科研究肯定是有差别的,我们肯定是有经济学这个专业,还有金融学的博士点,在MBA授课上面,MBA学位培养特点上面,它不是追求某一学科的学术能有多高,或者说你这边配备的师资排到多少位,我认为这不是学生选择MBA学院最重要的判断点,而是说这个学院怎样在MBA这种有学科跨度这么广,十几门学科的项目上,总体培养出一个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操守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在宣传的时候,很少会提倡某某学科特别强,一般提倡的就是说你选择这个学院,是因为这个学院这么多学科结合起来对你学完这个项目能有多大帮助?因为我们不是金融博士点排多少位。你在这里面学完MBA金融方向,金融这个学科能提高多少,不是的。而是说我们设计的整体课程里面,金融MBA一系列的课程你全部能学完了,你能提升多少?这个是我们愿意跟学生交流的。而不是说在局限在某个学术领域里面,我们对MBA学生在学术方面的要求并不如学术型的研究生,学术型的研究生需要专注于某一个方向,他们在选择的时候,这个方向的师资在国家的排名是比较重要的,在MBA上面我们不鼓励这么去看,因为他更多是一个整体。
主持人:我如果是一个考生我会问,学位都一样,都拿证上大学的。我今天来了,你会建议我怎么来分析自己,认为自己更适合报考岭南还是管理学院?
李志明:首先要很清楚了解自己,你的需求是什么?你希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MBA教育,你能为此付出多少时间、多少精力。
主持人:我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一定的。
李志明:据我了解可能还不一定完全一致,因为在我们岭南学院,据我自我了解我们的整个课程学习压力和功课压力起码在南中国,应该都是第一位。所以你报考岭南,你第一个预期说上的MBA教育你要付出更多,当然你会得到更多,因为这些在课程上面的努力,付出时间精力去阅读材料做作业等等,无非是要巩固你的知识,提升你的水平,让你得益更多。第二岭南相对来说,,应该比管理学院更难考。所以你第二个选择是你愿不愿意,要冒更大的风险,或者说你可能要准备得更充分才能进来,这是对学生本人要考虑的,你的回报是什么呢?岭南学院的社会认可度,在我的感觉上我们会更高一些,提前面试报考人数来说,包括我们上线考生人数,目前我们是更高一点,这是学生的选择。像我刚才介绍的国际化更强一点,认同学院的历史背景,对于考生来说只能来学院参加活动体验过才会有感受。愿意付出,这个是很关键的,如果愿意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攻读MBA,我们希望你们报考我们,我们也希望通过各种努力配合你的需求,我们也会安排足够的师资力量团队去完成整个MBA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己的收益,这是我们的承诺。
主持人:还有国际化、价值观的认同。
李志明:其实更多的考生,他没进校之前,更多的只能比较不同商学院像国际化这方面比较直观的差别。因为我们很难去苛求他把不同院校的情况都体验一遍,这比较困难,考生不能在学校这边长时间待留,他有自己的工作,他可能没办法在短时间之内,一下子从这么多的信息量里面归纳出不同商学院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学生来学校了解的主要一个就是对院校自身的认可,外面可以看到国际化,可能就只得到这一点,别的未必能看出来。另外一个就是口碑,口碑就要看他从朋友、同事,身边圈子里面的人的信息,两个究竟选择哪一个,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感觉学生更依赖的是后者,就是非官方的信息渠道,他自己做出的判断,一旦从他认为可靠的信息渠道做出判断,之后无论变化了多少,他通过哪个因素选择院校,一般都会坚持原来的决定。
主持人:像有些建议是什么?
李志明:有时候是朋友的介绍,有时候是其他考生的介绍,还有不少人会再来参加我们的活动,进行确认。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口碑对于学校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