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院长吴柏均宣布启动首批能源化工EMBA,这也是中国第一个专业的能源化工EMBA项目。如今,随着学员对所处行业本身的知识需求愈发加大,越来越多的EMBA项目走向了“专业化”道路。但业内人士认为,专业型的EMBA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管理本行业企业的能力,更应该是能适应任何行业需要的系统性管理人才。
在以“美丽中国”和“绿色经济”概念主导的“中国经济升级版”逐步成为国家发展核心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经济支柱化工能源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下大热点。然而,随着行业的迅猛发展,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当其冲的便是粗放型生产运作模式带来的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步伐放缓,国内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国际国内市场对化工产品的需求疲弱等行业性问题也在不断考验着化工企业掌舵人的判断与决策能力。为了满足化工能源产业链上的企业家以及企业高层对技术、管理系统知识的需求,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开设了能源化工EMBA。据悉,该EMBA项目是基于华东理工大学的产业基础,经过长时间的行业调研所开设的。
值得注意的是,EMBA教育的专业化细分已在中国的商学院中蔚然成风。据专业人士介绍,在国内,高校在精英培养上一直是将专业门类划分较细,而绝大多数精英都并不具有跨专业和学科领域的专业背景等,所以造成适合读EMBA的人群中复合型精英的比例很少。而很多高校按行业、专业来开设EMBA项目,正是为了更适合国情地为企业高层提供某一专业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管理知识训练,从而更好地为老板和高管“补课”。EMBA的专业化不仅体现在生源主要来自同一行业,同时师资配置上也应更体现专业性的特点。吴柏均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化工EMBA的师资是完全根据他的讲课质量和学生的反映,实行淘汰制。”
2003年,清华开办国内第一个房地产EMBA班,打开了专业化EMBA教育的大门,其后,银行EMBA、医药EMBA等不一而足。各个大学和商学院都依托本身特长优势,推出具有特色的专业EMBA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推出的“科特勒EMBA”项目侧重企业战略营销的实施,是国内首个以“战略营销”为方向的特色EMBA,并由被誉为“世界营销之父”的菲利普·科特勒博士亲自授课;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推出了医药卫生方向的EMBA项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开设“现代影视传媒管理EMBA”,针对影视传媒行业管理的特殊性开设。此外,一些行业性院校,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也推出了自己的专业方向EMBA项目。
国外商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印证了中国EMBA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北京大学研究员李懿恒表示,以美国半个多世纪的商学院教育来说,办出自己的特色已经成为它们生存的基础,“随着EMBA教育市场的日益细分,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专业方向EMBA项目”。吴柏均也指出,“世界名列前茅的商学院基本都具有自己非常明显的特色,例如,美国密西根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哈佛大学的领导力项目,都是依托学校本身的优势来最大限度发挥长处。”然而,业内人士也指出,所谓“专业EMBA”,并非意味着放弃对综合管理技能、全局战略思维的训练,而是在综合基础上发挥商学院的专业优势。首先,跨行业管理的综合能力为专家所重视。“作为一个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他应该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能力领导企业,这是最基本的。”吴柏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EMBA培养的目标是企业综合性很强的决策者、领袖,而不应该局限在非常细窄的知识,不仅做技术的要懂管理,做管理的也要通晓技术,更重要的是不仅要能管理本行业的企业,EMBA培养的人才应该能适应任何行业的需要。
即使在同一个行业内部,课程设置中综合管理能力和专业化方向仍然需要统一协调。尽管专业化细分风生水起,但有专家认为综合能力培养才是主流,不可盲目迎合市常“EMBA作为培养企业高层综合管理能力的培训项目,综合性教学应该是主流,专业细分则是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的分支项目。”复旦大学EMBA项目执行主任徐建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EMBA专业可以细分,但应该建立在商学院自身的办学特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