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名校的特色牌,如今很多国内高校的商学院都抛弃了以往的综合性MBA办学“路线”,发挥高校的教学优势,形成了MBA的行业特色。北京邮电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贾怀京表示,“行业特色MBA是否能长期持续下来还不一定,但市场和用人单位是否认可才是特色MBA的关键。”
国内商学院的办学水平已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纷纷砸下重金引进国外知名的教授,学生的学习也日趋国际化。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霍佳震介绍。纵观中国商学院的办学水平,与国际一流商学院仍有差距。本土商学院的国际化师资水平较低;不少MBA、EMBA项目在教学中依然以使用西方的教学案例为主;中国商学院的整体课程体系与现实需求存在脱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善利呼吁,“塑造中国的MBA教育品牌要控制规模、提高质量。MBA招生在2002年达到了顶峰,2003年开始下降,市场竞争已经很激烈了,如果哪一个学校不注重自己的品牌,最后恐怕这个学校就要被淘汰。”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赵红说,在MBA竞争力问题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非常重要。国外MBA质量控制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每一门课都有很高的淘汰率,不会让大家每一门课都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在国外读书及格是50分,要想拿到50分就要付出很大的精力,而中国MBA是只要进来以后,大部分人都可以出去,在过程当中没有经受压力,所以出去后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商学院》杂志社社长李佩钰曾经在几家商学院有过求学经历,她说:“有的学校会给学生承诺,只要花钱进,肯定能毕业。但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就业和工作就会遇到压力。其实商学院越严,学生毕业的时候越觉得有收获,哪怕是宽进窄出,这样才能提高MBA整体的水平。”
提高品牌竞争力首先要靠质量,除此之外,院长、专家们关注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商学院的特色问题。朱善利说,“我们的国外合作伙伴就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光营销学的教授就有40多个,发表的论文是业内领先的。商学院要做自己的品牌就要有能产生影响的研究成果。国外一些企业在中国试图使它的管理本土化,而不仅是找一个中国人管理,他们需要用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管理思想来管理,这方面中国商学院就有优势了,我们可以吸收国外的经验,也可以创新一些管理的思想。”
MBA需求下降,但有些专业方向、特色的MBA需求在上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刘志新认为,MBA市场需要细化,走专业和特色的道路。全国很多大学都在办MBA,只要把特色搞好了,整体品牌竞争力提高了,全国MBA的需求也就上来了。“北航在综合MBA方面搞了6年之后,发现打造一个学生认可的品牌,就要走特色、专业性的路,于是我们选择了专注于航空MBA。”
对于社会责任感,朱善利引用哈佛商学院老院长的一句话说,“人的一生之中,银行家、学者、企业家挣许多钱是不够的,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外,还应该设法帮助许多被社会遗弃的善良人。”这是商学院给新学生做的训示,而且放在商学院宣传材料里面。在激烈竞争的社会,MBA社会责任感尤其重要。在网络经济以后,世界上一些大公司频频发生丑闻,设想一下,如果将来你培养的MBA在公司做得很大,但这些丑闻都出在这个公司,回过头评价你的学校和学生都是不合格的。
除了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的责任感也被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席酉民提出。他分析,怎么吸引学生到商学院来,特别是吸引更适合念MBA的学生来是一个难题。很多人不适合做MBA,但觉得MBA头衔很好,有人学了MBA也不一定能够做成功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学校怎么释放一些信号,使最适合做的人进来,这确实是商学院应该关注的。另外,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商学院有责任让糊里糊涂进来的学生找到正确的定位,知道哪些东西是应该完善的,使他们成功的概率大一些,否则他们对商学院的怨言会更多。
除了苦练内功,向国外商学院学习也是本土MBA一直以来的共识。到底该向国外的MBA学些什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中心主任钱小军表示,国内的MBA跟国外相比有很多差距,例如国内商学院跟企业的关系依然很弱,这与国外的MBA教学模式相差很大。她呼吁商学院应该积极地和企业合作,也希望企业家给商学院更多深入了解他们的机会。搜狐网副总裁李善友说,商学院需要一些从企业出来具有管理知识的人,这是未来的趋势。希望商学院不要光是盯着学术上的东西,可能有一些本土企业家在管理理论方面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不但是学习国外的案例,席酋民认为也应该结合国外的教学方式。他说:“我们在引进国外案例的时候,应该看到中国学生的特点和北美发达国家学生特点的差别。国外学校在介绍案例的时候,学生要做很多的准备,读大量的文献,然后再讨论案例。看起来课堂的案例很多,教育时间很少,但学生在下边做准备的时间很长。到国外很多一流大学读MBA,第一年肯定要脱一层皮,国内的在很多方面需要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