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名为《长江告诉我们EMBA课后有多精彩,中欧告诉我们EMBA课上有多无聊!》的长篇博文,描述了中欧EMBA课上学生和教授发生争吵。网名欧蓬的学生指责老师屡犯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学术错误,被学生提问后数度情绪失控。欧蓬还控诉每天上费用7000多元的课是浪费时间。
曾经,笔者非常想不通,为何会有那么多年薪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企业“掌门人”,拿出数十万元的学费,去听一些月薪只有几万元的教授讲课?不过,笔者后来似乎也想通了:无论一个人手里掌握着多少资产的未来,拿捏着多少员工的前途命运,这些衣着光鲜的高管也需要学习和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无论一个教授的月收入有多低,他肚子里肯定有值得学习的知识,而老板或高级经理人需要学习这些东西,然后用学到的东西去发展壮大企业,让员工增收,给社会作贡献,所以,EMBA火了。
根据历年全球EMBA的排名来看,鲜有项目跻身,为何国内的EMBA还那么火热?报名参加EMBA,让诸多企业老板和高官变得“时髦”,也给EMBA带去了有些过旺的“虚火”。甘当“小学生”的人越来越多,EMBA的学费自然水涨船高,同样是涨价,一些大学上调个三百五百元都紧张不安,而一些EMBA涨个十万八万元却不用担心会“吓退”有意报名者,为何?大学和EMBA的“客户”目的压根就不在一个消费水平上:报名参加EMBA的人,不是为了拓展自己的关系网,就是实心实意学习,要么就是出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对于他们而言,五六十万元的学费甚至不够平时养车的花销。
有钱人有需求,又没有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和规范,当前EMBA市场岂有不乱象丛生之理?目前,国内的EMBA教育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国家赋予培养院校招生、录取和培养方式上较大的自主权。很显然,一些高等院校似乎过于看中了“自主权”,在招生和录取工作上太随意,如此一来,培养工作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这也是我们的EMBA很难走上全球EMBA排名的直接原因。一个人无论是参加EMBA还是MBA,他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财富,而这些财富中的很大一部分,却是要惠及到每一个普通人身上。EMBA的就读者不是企业老板就是高管,猛一看和咱这些平头百姓没啥关系,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些人可以说是社会的精英,他们的表现不仅影响着其所负责企业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市场的稳定,对就业等诸多问题也有一定影响力,我们不该忽略这些规律。
王石在长江商学院的“婚变”传闻、中欧EMBA老师的逻辑和学术错误,这两件事虽然不能代表整个国内EMBA的发展状况,却也充分暴露出了这个市场充斥的浮躁戾气,看来,该出现一个“有关部门”管管这个圈子里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