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庆系列活动人文讲座于北京校园成功举办。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张信刚教授受邀做客中欧,为校友们做“文明的地图:文明的发展与交往”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吸引了110余位校友与嘉宾到场的踊跃参加。
讲座正式开始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许定波教授代表学校致辞。许教授向专程从上海赶来北京的张信刚教授表达了热烈欢迎与衷心的感谢,并希望在场的校友与嘉宾们能够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获得一个既轻松愉快又充满收获的学习经历。
张信刚博士系香港城市大学原校长及荣休教授、北京大学叶氏鲁迅社会科学讲座教授,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政协委员,曾经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西北大学获得结构工程硕士与医学工程博士学位,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张教授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同时,对及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社会发展史均有深入的认识。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校长期间,他专门开设了与文化相关的课程,深得好评,学生们称其为“文化校长”。
张信刚教授在讲座一开始便指出,自己的对文化的研究以自然科学为基奠。此次讲座题为“文化的地图”,但已突破了传统的专业化的局限,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体系,其真正内核为文化基因图谱。现代人真正的起源,并不源于所有灵长类动物或类人类动物,而是完全起源于一个祖先。这一祖先经过5万到10万年的演变,繁衍至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口。所谓文明的产生,实际上基于满足人类始祖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不同的需求导致了两类差异较大的文明形态:一类是以植物为主,即为人类农耕文明的起源;另一类以动物为生作为主要的辅助条件,即产生了人类游牧文明。两大文明的起源时间大致相同,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有交叉与联系,有竞争与冲突,阶段性出现过不同的文化指标,但他们更多的以融合的形态出现,比如中华文明引以为傲的丝绸纺织业。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此后,张教授以时间线为轴,世界地图为基础,把文明史以三次信息革命为点划分为三个阶段,深入浅出地为校友们解析了文明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历程。
张教授认为,语言与文字的应用是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最突出的特征。世界上亦今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任何一种动物兼具有语言表达和文字传播的双项能力。人类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古埃及时期,以象形文字的形态出现,其后出现了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就是第一次信息革命。此次革命有两项使得人类文明突飞猛进的发明,第一部分是字母的发明,使得人类的语言有了符号化,具象化和系统化,更有利于传播与学习。第二部分是书写工具和书写质地的革命,从最早的石头与泥巴到兽皮和人很熟悉的竹子、丝绸再到纸张,使得语言与文明更易于传播与扩散。第二次信息革命属于科学的胜利,即电报以及无线电波的发明与利用,人类已经掌握了利用电波来传播声音、文字、语言以及文明。比较第一次信息革命时期,世界文明的地图已经通过神奇的电波更加快速的串接了起来。张教授称第三次信息革命为世界距离的微观化,20世界初期,德国物理学家创造了量子理论,从而使人类文明进入了物质的微观世界。三次信息革命完成之后,人类文明的交往更为迅速,发展更是达到了日新月异的速度。张教授希望校友们在变化节奏瞬息万变的当代社会,对于文明的改变,以及未来的文明,文明之间的交往,保持一个比较正面的态度,尊重文明潜移默化的发展方向,顺应而不是和自然对抗,摒弃零和游戏论,兼顾多样化文明的发展。
讲座过后,张教授就“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西方学者对文明的态度”以及“唯技术论与文明的冲突”等问题与校友们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助理院长,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马遇生先生在讲座结束时向张信刚教授赠送中欧纪念品,并为讲座以及整个校庆系列活动做总结发言。马先生首先表达了对张信刚教授的感激与敬仰之情,并表示非常享受这两个小时的文化盛宴,张教授精彩的讲授让自己仿佛回到了大学的课堂上,整个讲座深入浅出,融会贯通,使得大家受益匪浅。同时,马先生感谢了返回母校参加校庆系列活动的全体校友,表示校友永远是中欧最值得引以为傲的资源与财富,寄语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事业进步,健康快乐。至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18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