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EMBA教育经过教育部批准创办10周年。此时,有关EMBA教育的种种“乱象”、甚至与EMBA教育无关的“八卦”成为热门话题。回想EMBA教育十年来发展历程,其表面光鲜实则背后却存在着费用高端化、课程同质化、师资稀缺化、生源低端化、管理缺失化、教学脱离实践等庝病。那么,我国的EMBA教育应该如何看待、解决这些问题呢?
今天遍地开花的“商学院”,起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随着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在欧美较为流行的精英商科教育,即所谓的“商学院”概念也被引入我国内地。随后的二十年里,内地的商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西安交大EMBA北京教育中心老师认为,大学办商学院有三方面的考虑,首先是大学培养人才的需求,其次是管理学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最后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如果把商学院完全办成大学的生财之道,管理学教育文凭贬值也是必然趋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02年批准国内32所高校开办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并给予EMBA教育指导价格20万元左右,如今对于动不动就是60万元的天价,20万元指导价已是昨日黄花。EMBA教育真的是成本上升、需求激增所带来的正常经济学规律,还是相关监管缺失而使EMBA在涨价路上滑行呢?
中国十年EMBA教育的飞速发展,原有有些问题更加地突出和严重,如课程同质化、师资稀缺化、国际化薄弱、精英圈子文化等也是内地商学院教育时常被人诟病的地方。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是商学院打响名堂的必备武器。国内各大高校普遍欠缺特色化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案例,EMBA的教学模块基本都是由一位老师从头到尾的讲授,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师资稀缺化更是严重,“外来和尚难念中国经”,不少海外教授难以正确把握中国经济,更无法从中国国企和民企发展的实况出发去教授学员,而本土优秀师资不足,不少知名教授为“赶场子”四处走穴,存在千人一面的状况,缺乏差异化。相对于海外成熟的商学院教育,就目前来看,我国内地商学院的特色专业并不多。有专家指出:“中国高校开办EMBA项目应注重培养企业家的思维方式,促进中国企业进一步走向全球化和国际化,这才是中国EMBA教育的真正核心。”但是,国内EMBA国际化还存在初级阶段,一味的追求全盘照搬引进国外管理理论,盲目加大EMBA外教比例。在人情关系风盛行的中国,商学院EMBA无疑变味成了学员搭台唱戏好地方。一位在外企担任高层对于自己报读EMBA的目直率的解释:“为了多结交些成功的人,只要有那么一两个,就会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增加砝码。”
专业人士指出,中国企业家群体逐渐年轻化的同时,其知识层次却呈现出高端化特征,这对中国EMBA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的市场在不断变化,管理实践、管理教育势必也要不断突破更新。EMBA在经历了各种炒作和热闹之后,的确需要静下来好好反思如何突破飞速发展后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