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院校介绍
师资团队
校友风采
课程设置
招生简章
传媒大学
在线申请
首页
新闻中心
院校介绍
师资团队
校友风采
课程设置
招生简章
在线申请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苏志武校长会见纽约理工学院校长 双方签署合作协议
10月19日,苏志武校长会见了来访的纽约理工学院爱德华·基里亚诺校长,双方就联合办学等合作事宜交换了意见并签署合作协议。 苏志武校长重点就艺术专业硕士项目、工商管理硕士项目。
廖祥忠副校长会见美国The Third Floor公司首席执行官爱德华兹先生
廖祥忠副校长会见了来访的美国The Third floor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创意总监克里斯·爱德华兹先生,并代表苏志武校长向克里斯·爱德华兹先生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任证书。 造力的...
我校文化产业孵化器入孵企业孵化成果——话剧《白纸坊太狮》成功上演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孵化器在孵企业典雅天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孵化成果——话剧《白纸坊太狮》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
由我校发起的海峡两岸文创高校研究联盟论坛开幕
由我校发起的第六届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两岸四地百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相关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国内领军文化企业代表200余人齐聚论坛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到中国传媒大学开展专题调研
10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来到中国传媒大学,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专题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她指出,中国传媒大学的哲学社会工作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下一步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抓住机遇,实现更高水平的繁荣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贡献。 在党委书记陈文申、校长苏志武等校领导的陪同下,李卫红副部长首先实地考察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园区、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传媒博物馆。在随后召开的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汇报会上,李卫红副部长听取了学校相关情况的汇报。汇报会由党委书记陈文申主持。 汇报会上,苏志武校长汇报了学校近年来取得的成绩、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情况,以及学校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他说,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围绕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目标,积极推进“二次创业”,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办学理念和思路,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实现了六个“拓展”和八个“突破”,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苏校长说,自去年年底以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教育部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更加自觉地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学校坚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传媒文化业发展需求为导引,不断夯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学科专业基础,明确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保障力度,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文科科研处处长胡智锋就学校拟开展的人文社会科学大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详细汇报。 李卫红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 在听取汇报后,李卫红副部长发表重要讲话。她首先对中国传媒大学科学发展取得的成绩、办学特色、发展思路、目标和定位等进行了充分肯定。她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来学校考察调研,我们看到的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已经深刻地感受到学校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极具特色,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传媒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活跃在广播电视等新闻战线上的精英人才,很多是传媒大学培养出来的,学校堪称传媒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平台、高地,为党和国家的传媒文化事业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了人才培养外,学校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统筹研究、整体思考和全面设计,都非常好。在这所学校工作、学习和生活,对每一个教职工和学生来说,都是很幸运的,也是很幸福的。 李卫红副部长指出,中国传媒大学办学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目标明确、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措施得力,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前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传媒大学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抓住机遇,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实现更高水平的繁荣发展。对此,李卫红副部长提出了四点要求: 一是加大理论创新力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学校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科建设,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研究学术话语体系。要继续围绕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对新闻传媒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系统的理论探索,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贡献。 二是增强质量为先意识,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学校要在传媒、艺术和文化研究方面,力争做“排头兵”,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建立健全以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体系;营造宽松环境,提供探索空间,鼓励原创性学术成果;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和浮躁风气,鼓励教师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潜心学术研究;加强培训指导、学术交流和方法训练,切实提升队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是发挥特色优势,在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在“传媒影响世界、教育引领传媒”的今天,学校要主动适应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媒体格局迅速变化的新形势,积极探索现代化信息条件下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继续巩固传统优势学科,使之尽快提升和跨越,也要大力扶持新兴学科发展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要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寻求强强联合,积极探索中国传媒大学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机制、新举措,以服务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真正以学者为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中心,将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做好领军人物和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特别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汇聚各年龄层次的优秀学者,激励各类人才快速成长。要发挥“新闻、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综合优势,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形成高水平的跨学科创新团队。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搭建国际学术合作平台,提高学术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李卫红副部长对学校提出的相关建议和拟开展的项目给予积极评价。她说,教育部有关司局将认真研究,同学校密切沟通,搞好对接,为中国传媒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提供更大的支持。 李卫红副部长还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体制,密切关注思想领域的动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意识形态安全,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氛围。 李卫红副部长表示相信,在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传媒大学能够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文申书记表示,学校要认真学习贯彻李卫红副部长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挖掘学校资源潜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瞄准党和国家重大需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承担大项目,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社科司成果处处长魏贻恒陪同调研。我校党委副书记刘利群,副校长高福安、胡正荣、廖祥忠,以及全体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负责人参加了汇报会。 李卫红副部长一行考察文化创意园区 李卫红副部长一行调研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 李卫红副部长一行参观传媒博物馆
首届“哥伦比亚电影节”在我校开幕
由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哥伦比亚驻华使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哥伦比亚电影节”在我校开幕。 胡正荣副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此次电影节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校园生活,同时也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观摩、学习优秀影片的机会。学校将继续通过举办此类文化艺术活动,加强与拉丁美洲各国的交流与合作。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一等秘书科雷多尔先生对我校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说,中国传媒大学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首届“哥伦比亚电影节”的成功举办提供了理想的条件,希望中国学生喜欢哥伦比亚电影,通过观影进一步加深对哥伦比亚文化的了解。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大工作部王宏强主任对首届“哥伦比亚电影节”开幕表示祝贺。 开幕式当天举行了哥伦比亚文化艺术展览和富有哥伦比亚饮食文化特色的鸡尾酒会,哥伦比亚留学生还现场表演了独具哥伦比亚民族风情的舞蹈,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观看。 首届“哥伦比亚电影节”为期四天,展映的影片包括《衰男的春天》、《咋骗》、《老妈,您喝汤》以及《索菲亚与老顽固》。
“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
“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新闻发布会于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召开,发布会举行了“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启动仪式。“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将于2013年1月在北京盛大开幕。我院作为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活动的学术支持单位,将与影响力中国盛典组委会、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市场观察》杂志社、《中华新闻》杂志社、中国和润集团共同打造这个年度思想盛会。 张树庭院长在大会致辞中指出:在经济活动全球化、中国经济总量跃升世界第二、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政治形势和经济环境的今天,时代呼唤创业、创新、创造的企业家精神,呼唤中国的企业和行业领袖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为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而努力。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的举办,将成为分享企业成功经验和传扬企业家精神的有效平台。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各种媒体相互融合、媒介信息丰富的今天,无传媒不成管理,传媒深刻地影响企业管理。任何一个企业都应当把握现代传播规律,擅用传媒提高管理效率。作为本次活动的学术支持单位,中国传媒大学MBA学院期待发挥管理与传媒融合创新优势,为提高企业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而探索,为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形象而努力! 盛典以“创新中国,影响世界”为主题,倡导创业、创新、创造的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树立起标杆并引导企业家善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彰显中国实力。提出企业在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和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以传媒视角探寻推动中国经济前行的商业力量。关注企业在成长、创新、绿色、企业公众形象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传播主流价值和公民意识。 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将给广大企业家创造沟通交流的平台,分享中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的成功经验,探讨国内和国际的经济形势,寻求经济发展的解决之道,提振人们对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信心。本届盛典旨在理念、内容、机制上将全面创新,整场活动以中国市场影响力发展历程为线索,内容包含开幕式、电视论坛、颁奖盛典等环节,通过主题演讲、案例分享、深度对话的形式分享影响力经济价值。同时,盛典还将携手有关媒体开展“2012影响力中国风云榜”推选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向世界推广和展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城市、企业和行业领袖。 据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组委会秘书长刘彤介绍,“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自组织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协助和支持,众多行业专家、企业名流、媒体领袖为峰会发来寄语,并积极的参与现场论坛各个议题的制定,通过“2012影响力中国盛典”的平台来分享智慧,激荡思想。截至目前,峰会申报参与的企业、机构已接近百名。 出席本次新闻发布会的领导同志有: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企业管理出版社社长、《市场观察》杂志社社长刘鹏先生,中国商业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刘育才先生,著名经济学家、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周绍朋教授,市场观察杂志社总编辑刘彤先生,中国和润投资集团集团董事长何雁女士,我院张树庭院长、王雪野副院长等。
2012中国传播论坛:“传播与全球权力转移”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由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与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2012中国传播论坛:‘传播与全球权力转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胡正荣副校长主持开幕式并致辞。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庞井君作了题为“转型、价值与融合的三重变奏”的主题演讲。 本次会议以“传播与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转移”为主题,汇集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十位国际传播研究知名学者,从理论、实践和世界体系等角度,就国际传播与媒介发展问题进行了论文宣读和研讨。 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学者来源的多元化,不仅有来自欧美学界的知名传播理论研究者,更汇集了来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学者。“金砖四国传播学者的传播理论视野”专场就邀请到了巴西利亚大学的费尔南多·奥利维拉·保利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印裔学者普拉蒂普·托马斯、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奥丽莎·科特索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史安斌和印度国立伊斯兰大学的帕塔萨拉蒂,从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和理论背景出发,解读当下国际传播所面临的地区与国际问题。 其他会议专场聚焦于国际传播的结构和历史、中国的传播实践及其国际意义、传播研究理论框架的重构、新媒体技术与全球权力关系变迁的互动逻辑等核心议题,从理论创新的层面进行了有效交流。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传播政治经济学知名学者丹·席勒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资本与国家的关系,从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角度洞悉了新技术更新与宏观发展模式之间的同构关系;芬兰坦佩雷大学知名国际传播学者卡尔·诺登斯坦回顾了1970年代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运动,并就其对当下国际传播结构转型的借鉴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牙买加西印度大学的霍普顿·邓恩则从对文化支配关系的批判性反思出发,分析了国际传播中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尤其是对文化的“创造性还原能力”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德斯·弗里德曼从基础理论建构的角度对“媒介与权力”的概念和关系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阐释了社交媒体时代的“关系革命”及其对中国社会传播结构的重要影响。此外,还有学者从多种批判性视野探讨了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形态、中国的信息产业与信息劳工、新媒体与新经济格局等理论与实践意义兼具的重要议题。 发展中国家国际传播硕士项目班学员和校内外师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的年度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以高端学术讨论为特征,集多元化观点、反思式理论和全球视野于一身,将是中国传播和媒介研究国际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