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联考 > 名师指导 >

    如何申请剑桥大学——研究生篇

      剑桥研究生课程的申请(包括硕士和博士)与本科的申请是完全不同的。研究生院(BoardofGraduate)是研究生管理的核心机构,整个申请流程、在读期间学籍的管理、毕业论文的评定,一直到最后授学位,都是由研究生院统一管理。它直接隶属于剑桥大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院。它是学院、专业所在系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

      申请剑桥的硕士

      基本流程如下:首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课程提出申请,把准备好的所有资料寄到研究生院;研究生院把资料整理备案并寄给相关专业,由系里的老师负责挑选和评估;初选过后,可能会安排面试,系里做出最后决定,并反馈给研究生院;研究生院再通知申请者,被拒绝了还是被录取了。第一次被拒,还有一次尝试其它课程的机会,再不成,就申请失败。如果录取了,研究生院会根据学生意愿申请学院,对于研究生而言,学院就是一个生活社区,上课和研究都在系里面。只要有任何一个学院接收,申请就成功了。在整个流程中,与申请本科不同,做决定的是专业所在系而不是学院,只要系里同意接收,学院总是能够找到的。

      如果十月入学的话,申请的最后限期一般在当年三月,需要两封推荐信,有些课程需要研究内容和计划。应该尽早把申请资料准备齐全,并及时寄出去。申请的过程复杂而且周期漫长,作为申请者,千万别一直等着,至少一个月要和研究生院联系一次,询问申请的进度。因为他们的工作量很大,只有遇到申请相关的事务或者查询,他们才会去关心某个学生的申请进度。得去催他们,不能老等着。

      接下来讲讲申请硕士的面试,我主要根据自己的面试经验来讲。在可能的情况下,都是要安排面试的。如果是校方邀请你参加的面试,交通伙食费可以报销,事先都会说好。面试的考官通常都是这个课程主要的负责人。面试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做,首先对课程要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你的背景与此课程有哪些关联,为什么对这个课程感兴趣,对于考官在行而你又学过的知识一定要认真复习。要让他们了解你的学习经历,通常你的毕业论文他们会很感兴趣。如果涉及他们熟悉的知识,他们肯定会考你,看看你对知识的理解,一般不会出难题。如果是他们不太了解的东西,你就只管介绍,让他们清楚你研究过哪些东西。面试要记住一点,不是你什么都懂他们才要你,不懂就不要。就是因为你不懂但又渴望新知识所以才要深造,你只要证明自己有能力学好这个课程就足够了。

      申请剑桥的博士

      剑桥大学的著名不仅仅在于它的幽美景色和古雅气质,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悠久的人文传统、浓厚的求知氛围和傲世的学术成就。800年来,这座学术圣殿为世界贡献了一批又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达尔文、哈维、马尔萨斯、凯恩斯以及《时间简史》的作者霍金等,便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人物,他们在科学史上树立起一座座里程碑,给人类文明不断开创出新纪元。迄今为止,已有82位诺贝尔奖得主诞生于剑河之畔,仅此一点就足以让各国名校望之兴叹。博士学位,正是这些科学巨子迈向成功的起点,其中有些人凭借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现在不少大学、科研机构甚至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招聘新人的一个“硬件”也是博士学历。博士学位非但可以是科研生活的奠基石,亦能成为职业生涯的敲门砖。本文粗浅地谈谈我个人在博士求学中的点滴体会。

      所谓博士,在中国古代通常指博学多才、通晓今古之人,或者对身怀某种技艺或者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尊称,比如茶博士、酒博士等。当今社会的“博士”一词,作为学位的名称,主要有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工程学博士、法学博士、医学博士等。当然,这里的哲学博士并不是学哲学的博士,而是指对某个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有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做一些独立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从原则上讲,哲学博士学位可以授予任何学科的博士生。

      读博士的具体流程大致如下: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这一部分主要在本科的后半段和读硕士期间完成。不过,在北美地区的博士生前两年以学习专业基础课为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很大程度上是在做研究时同步进行,因为实验结果或者实验现象都要用这些知识去解释,所以你就会学得相对认真,消化吸收得快,而且不容易忘。

      其次,是要选择一位读博期间的导师,并跟导师讨论所要研究的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背景设计研究方案,然后就可以围绕选定课题开展研究工作了。这个阶段应争取发表相应的论文和参加一定的学术交流,最终完成一篇系统的学术论文,通过答辩,拿到博士学位。

      某种意义上讲,在学生读博的过程中,从确定选题、指导研究进程到准备毕业答辩,导师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内和国外,导师资格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国外,只要拿到讲师以上职位的人就可以当导师,指导硕士生和博士生;而在国内,必须是被评定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的人,才可以指导相应的学生。两种情况各有利弊,随着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这一区别正在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