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联考 > 精品资讯 >

    求职被拒30次 研究生因面部扭曲

      满怀希望而去,总是失望而归,应届毕业生杨超凡说,他害怕听到面试官说:“先回去等通知吧。”那就意味着又一次的“没戏”。四个月,他面试不下30次,却因面部扭曲,一次次遭到拒绝,他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简单的心愿:“我只想有个工作,能糊口就成!”

      就在不久前,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三年级男生曾凡花费上万元整容,他认为“变脸”后可扫除一切求职障碍。同时,据记者的走访情况来看,随机调查45家招聘单位,仅10家单位在招聘宣传栏上,明确提出“请应聘者提供素颜登记照”、“随简历附上近期生活照”或“形象好、气质佳者优先”。其他35家企业,均未将外貌要求写入招聘条件,多数企业自认为不是“外貌协会”。于此一度引起了“整容过度”的大讨论,甚至对研究生美容是否理性的质疑。

      现在看来,如果面临因面部扭曲,30次被拒之门外的大学生这样的尴尬,可能谁也无法说“能力远比相貌重要”的淡定,也肯定难以发出“相貌不过浮云”的感慨,更不会对研究生也美容感到难以接受。在一个“以貌取人”的社会里,理论与现实总是反向而行,我们看到的是,美貌也是一种资本,且能在社会中通行无阻。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卖肾也要美容”的悲情。研究生美容的传奇的背后,其实是对“被拒30次”的无比担忧。对于求职者来说,任何一种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成为致命性的伤害。

      任何一种个体行为,往往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迎合,以及需求的一种满足。在个人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我们就只能改变自己。美容热方兴未艾,关键在于肤浅的社会标准下,“以貌取人”比“实际能力”更加重要。职场上需要的是“五官端正”,婚姻登记的要求是“形象较好”,心灵美也好,能力强也罢,那些都不过是在形象之后。有了好的相貌才有了行走于世的敲门砖。只是,当一个人无法成为“美容”幸运者之后,又如何来保护其自尊的需求呢?30次被拒的大学生,又靠什么去敲开职场的大门呢?

      “美在心灵”这是一个人说人懂的常识,却成不了通行的社会的规则,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悲哀。那些因为相貌不佳的人,长期生活在自卑中,那些因为相貌天生有缺陷的人,长期找不到工作。事实上,你我的偏见与歧视,就像一把刀子一样,扎得人生痛无比。而把自我的优越,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或许才是最为可怕的社会病灶,并成了大学生未毕业就“美容”的催化剂。

      一个未入职场者“美容”,与其说是对自己的不自信,不如说对是对社会的不信任。被拒30次的职场遭遇加剧了这种感觉,也让我们的审美观暴露无疑。或许,被拒30次,你我都有份。而改变之路,需要你我的宽容态度与正确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