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一月联考 > 考研评论 >

    摆脱考研择校误区 成就考研梦

      择校,在你没有最后提交考研报名表的时候,相信你都在选择。在专业不变的情况下,各个学校的考试的范围不会变化太大,也就是说你可以在不耽误复习的情况下有充分的时间来选择。据跨考教育辅导老师了解,不少考生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准备考研,却因为在择校环节上不加重视,导致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一般来说,考生盲目择校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所以同学们要理性择校,从自身实际出发。

      1.实际考察,切勿跟着排名走

      目前互联网上到处流传着各类高校的排行榜,排名方式五花八门,排名结果也各不一样。实际上,名目众多的排名脱离了社会认可与实际水平,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和参考作用。比如那些合并后依靠专业齐全而名次攀升的高校,其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但师资数量有限,结果一个导师带20~30个研究生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入学后却得不到充分的指导。当然,一些有着几十甚至上百年历史积淀的名校,并不会因为并校的行为破坏原有强势的专业,这一点还是经得住考验的。

      2.选择合适专业,摆脱“名校情结”

      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能够进入名校学习是无上光荣和自豪的事情。许多考生考研也是出于"名校情结"。但是名校真的就意味着最好吗?

      在拥有众多全球名校的美国,哈佛无疑是其中耀眼的掌上明珠。但据调查,哈佛的物理系并不强,甚至不能跻身全美前十,远不如麻省、斯坦福等其他名校。由此可见,即使像哈佛这样的院校,也不可能处处都强。

      国内的名校也不例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强势专业和劣势专业,而名校只是强势专业的实力和数量上要更胜一筹。由于名校效应吸引了很多考生集中报考,导致竞争相当激烈,分数线高,录取比例低,调剂情况频繁。假如你报考上海交通大学的电子类等热门专业,分数又不够高,则很可能被调剂到与你的愿望相去甚远的专业。相反,一些小而精的高校,如北京化工大学,有的专业在国内遥遥领先,如能有目的地报考则胜算的把握更大。

      有不少人认为名校的硕士,找工作等于加上了双保险,但不能忽视一个现实:清华、北大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工作的人仍有少数,而一些大专院校的学生却找到了令人羡慕的好工作,这一点是不是值得一心只想进名校的考生深思呢?

      需要考虑的三个因素

      关于择校的经验,考生可以就各自的要求列表,并在自身条件限制下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的选择往往是最为理性的。

      1.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

      对于任何人来说,到自己喜欢的学校学习喜欢的专业无疑是最完美的。然而在此之前,考生必须非常明白自己适合学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随大流三年后往往最后只能吃哑巴亏。大家应该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院校。

      2.选择把握大的学校

      从现实的角度上来说,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把握比较大的学校。如果要跨学校跨专业考研,一定要从自身能力出发,切不可好高骛远。

      如果考生的专业基础不足以挑战专业强的名校,本校就是上佳的选择。再者,如果考本校也有较大的难度,考生可以尝试比本校低一个档次的学校。这点听起来似乎不太合理,但如果你考本校失败(特别是热门专业),同时被调剂到别的你不喜欢的专业,岂不是得不偿失?

      3.选择就业理想区域的学校

      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钟情的区域,到自己打算就业的区域去读研,无疑为自己留在这个区域存下了一笔不少的本钱。利用读研的时间,多结交朋友,为自己踏上社会搭建关系网,同时熟悉这个城市的文化,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想要在北京谋求发展最好报北京的学校,想要以后在上海工作就考虑上海的学校,要想在华东就选华东的学攻,要想在华中就选华中的学校。因为毕业以后异地找工作很费力,一方面有毕业论文要写,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跑到其他地方找工作;另一方面经济上不允许,不可能长期的住在外地找工作。

      “选择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从自己的实力出发,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这才是最理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