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一月联考 > 考研评论 >

    考研心态调整"劳逸结合 "

      最后这段时间里,大部分考生的复习在进度上已没太大差别,“拼”的就是心态。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刘兴华说,此阶段的心理问题可总结为三种:偶发暴躁、焦虑,长期烦躁、低落和极度紧张。他建议,考生在最后这段时间要调整好心态,变压力为动力,为研考做好冲刺准备。

      心态杀手:暴躁、烦躁、紧张

      暴躁是持续压力作用下表现出的情绪之一。人们平时在受到较大压力时,遇到点小事就可能大发雷霆,更何况研考是人生一件重要的事情,给考生带来的压力更大一些,所以考生偶尔出现暴躁、焦虑是正常现象。一道题目不会或做错时,考生要冷静下来客观分析原因。可能因为题目本身很难,也可能是有复习盲点。考生根据不同原因去处理就好,大可不必把时间花费在着急上火上。

      从心理学来看,长时间的烦躁属于一种条件反射。如果每每由于心情烦躁而放下书本,长此以往,一拿起书本就会烦躁,情绪更加低落,心中反复纠结考不上怎么办,辜负父母期望怎么办。考生要学会接受。烦躁只是内心活动而已,要顺其自然,坚持复习,烦躁的心情会自然平复。

      过度紧张往往是夸大后果的一种表现。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考生到现在还没有紧张起来、复习松松垮垮,考试一定不会有好成绩,但过度紧张也会影响结果。遇到大脑一片空白的情况,考生要把不会的题先放一放,最后再回头来看,这样既可缓解紧张,也可避免紧张带来的负面后果。

      调整心态:劳逸结合

      很多考生通过晚睡、早起、不午休、不吃饭等紧急措施来提高效率,这恰恰不利于考试复习。考生要综合调整作息规律,使其和考试时间相契合。这样才有利于在考试时处于最佳状态,发挥更好的水平。

      同时,考生不要透支体力。充沛的体力是学习和考试的有力保障。最简单易行的方法是每天抽出15分钟到半个小时进行慢跑,这样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缓解压力。有了体力才有斗志,体力不支往往也是导致大脑空白最直接的一个原因。考生还要注意加强营养,不能为了节省时间连吃饭也草草了事。摄入丰富营养,体力才有保障。

      保持好心态,变压力为动力

      考生要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要做的事。只要努力了,就存在成功的可能性。秉持平和的心态坚持复习,就能保证最佳的复习效果。因此,考生要在最后的时间里坚持学习、锻炼。

      压力和做事效率往往呈一种倒U型关系,压力过大不好,没有压力也不行。考生如果感觉压力小或是没有压力,要适当加压;如果压力太大,要学会适当减压,变压力为动力。心理问题较严重的考生可以跟学校老师或心理专家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