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一月联考 > 考研评论 >

    硕士就业遇“两头挤压” 学历“含金量”引质疑

       近来,“研究生争相应聘环卫工”“研究生返乡种地气死老父”等新闻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本来“天之骄子”的研究生,为什么在就业阶段却遭遇本科生与博士生的“两头挤压”?想从事研究工作,但高校、研究院都要博士,不要硕士;企业招基础性岗位,更青睐动手能力强的本科生。他们该何去何从?
          
          【网民观点】
          
          研究生就业十年翻翻,但就业率还不如——本科生!

          
          幸福照亮生活:研究生年年扩招,学历贬值,国家企图以此缓解就业压力。不知道再过几年是否博士也会大面积扩招?
          
          Yolanda_yu:市场一方面高新觅人才,但是比比皆是的研究生又得不到市场的亲睐以至于研究生就业成了“萝卜价”,我们虽然不能把这些不正常的现象归咎于高校扩招,但却与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扩招幅度的严重不对称有着密切的关系。
          
          qhedu_he:研究生扩招,数量快速增长、企业不再唯学历是举、功利化就业观等综合因素造成研究生就业难。
          
          部分研究生只有学历,没生出能力!
          
          svendeng 邓伟:面向操作的研究生何谈“研究”二字,就业形势恶化压力和盲目名校崇拜流毒下读研的最大意义变成了只不过一纸文凭而已。
          
          教育革命家:研究生就业问题是可以预见的,现在的大批研究生,属于应试教育产物,与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偏向理论能力。理想的研究生应该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现在的运行体制又不允许。在实际过程中,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还是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只是部分从幼儿园开始就没脱离开学校的,又不注重实践的人没人要。
          
          一叶知秋: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通病是缺少特色、闭门造车,培养出来的硕士生缺乏就业竞争力,工作经验不如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弱等等问题必定会影响将来就业。
          
          【媒体评论】
          
          《北京晨报》: 研究生就业遇“两头挤压” 心态有误扎堆铁饭碗
          
          目前部分高校对人才市场的敏感性较弱,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培养,不能“闭门造车”。
          
          进步,是必行之势。惟有如此,才能给所有攻读研究生的学子合理的就业回报。
          
          新华网: 研究生就业存在结构性矛盾

          
          高校也要反思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问题。可以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立交桥”,有效整合高校研究生资源。比如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每年寒暑假有针对性地根据当地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组织研究生去参加实习,实习期间,可由地方政府给予一定补贴,让研究生与企业直接对接。
          
          网: 高校要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与市场需求对接

          
          只有少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继续从事理论研究工作,大部分都将面临就业。所以高校要培养应用型研究生,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硕士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青年网: 研究生就业难学历贬值

          
          研究生的扩招,并不是从研究生本身的教育规律出发考虑,而是在一味地追求办学规模、办学政绩和现实利益,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30余年的时间就走完了美国10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
          
          【小结】
          
          有机构调查显示,从2009年起,研究生的就业率连续3年不如本科生,这与“学历越高,越容易找工作”的传统观念大相径。“研究生文凭正在贬值”。当“考研(微博)热”遭遇“低就业”的尴尬时,不禁引发人们对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高才生就业难的问题怎么破?高学历低能力的问题该如何解?破解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研究生教育模式,高校除了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应该加大应用型硕士的培养力度。而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在学校期间,要以提高自身能力为本,不必太强调那一纸文凭。正如作家梁晓声给研究生的建议:与其问别人:“我考上了研究生为什么还找不到工作?”不如先问问自己:“研究生期间我的能力得到切实提高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