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一月联考 > 复习指导 > 专业课 >

    考研专业课:西医综合基础复习指导

      医学是一个神圣的行业,所以每年都会有大批的考生争相报考医学研究生。2014考研备考紧张进行中,除了公共课要加紧时间复习,对于考研专业课而言同样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跨专业考研的同学,短期掌握专业课需要更多地精力。在职研究生网小编和广大考生分享考研专业课备考资料,下面是中医综合中中医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希望考生认真学习。

      第一章 绪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2.《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3.《难经》汉代,秦越人所著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尤其对脉学有较祥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4.《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6.《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8.《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9.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字子和(张戴人)攻下派“邪去则正安”“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字东壁(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10.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上文中,小编和广大考生分享了考研专业课——中医综合的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对照认真复习,争取公共课、专业课两不误,争取2014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