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网络教育 >

    常春藤在网上蔓延

       

      我曾撰文阐述,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OOC)正在重新塑造西方的高等教育,创造一个“有教无类”的平台。如今,哈佛在这一浪潮中后来居上,显示了一流大学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优势。

      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本是高等教育中的 “高科技”。2010年夏天,斯坦福大学教授SebastianThrun和同事一起开设人工智能的网上课程,吸引了16万学生。受此鼓舞,Thrun于2011年4月放弃了斯坦福终身教授的职位加盟谷歌,去年1月和DavidEvans一起创建了网上大学Udacity。另外两位斯坦福教授则创建了网上大学Coursera。此后,一系列网络教育机构陆续创立,不断探索赢利模式。

      以常春藤为首的传统精英大学,面对这一大潮显得相对落伍。耶鲁、麻省理工等都系统地把若干经典课程搬上网,但这些属于公共服务,并不追求赢利。直到2012年,哈佛和麻省理工才联手创建edX,即大型网络公开课程系统,仍然坚持公共服务的方向。几个月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宣布加入edX,德州大学等其他院校也表达了类似的意向。如此一来,世界一流的教育眼看着变得普及而且免费了。

      然而,网络教育是否能够替代传统的精英教育?这个问题依然众说纷纭。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传统的精英教育以校园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师生紧密互动的 “学习社区”,滋养着学生的社会技能。这一社会面向,网络大学很难替代。此外,作为“学习社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精英教育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不是像上大课那样由老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有专家用现代仪器监测研究指出,即使在传统的一流大学,学生在上大课时,其大脑活跃程度也和看电视时基本差不多。大家都说“电视看得越多人越傻”,上大课又会如何?通过网络上大课是否更糟?

      可见,能否改变“满堂灌”式的被动学习模式,是网络课程的一条“及格线”。各种网络课程设计了不同模式对付这一问题。不过,哈佛最近的举措可谓独树一帜。

      日前,哈佛将一门经典课程《古希腊英雄》搬上网,并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校友,呼吁曾经修过这门课的毕业生自愿担任网上指导和讨论小组协调人。这门课程以GregoryNagy教授的《古希腊英雄概念》为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讲授,在哈佛非常热门,修过此课的学生已达万人左右。

      《古希腊英雄》从3月13日开始授课,每周需要学生投入4-6个小时,目前已有27000名学生注册,教学内容包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柏拉图对话、萨福的诗歌以及其他古代名著。如此丰富厚重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课堂讨论很难保证质量。Nagy教授已经70岁了,临近退休居然还能在一门课上拥有比过去几十年都多的学生,让他十分惊喜。但他面临着所有大型网络公开课程都面临的挑战:怎样管理数万学生,并让他们在没有机会和教授直接对话的情况下积极投入课程的思考过程?像哈佛这样的名校,经典课程有几十年历史,在这方面就显示了独特的资源优势。修过此课的毕业生如果愿意参与引导后辈,会大大提升课程质量。

      Nagy教授有10名左右前助教直接指导网上课堂讨论,但他们需要大量毕业生的帮助。他们的工作都是无薪的,每星期要贡献出3-5个小时。有媒体评论说,过去常春藤总是追着毕业生要捐款,这次算是别开生面,追着毕业生要他们捐献时间和智慧。求助的电子邮件还没发出,就已经有几十名毕业生报名。这些人必须经过严格筛选,保证合格才能“上岗”。另外,还有十几名来自哈佛和其他院校的学者,帮助审读、评价学生的作业。修这样的课程没有文凭,但有修课证书。

      这实在是博雅教育的最基础课程,我自己都跃跃欲试。估计学生群体将来自全球各地,从高中生到退休人员无所不包。他们百花齐放的网上讨论,恐怕是哈佛校园里前所未有的收获。有论者指出,大型网络公开课程有可能使精英大学变得更加精英。这些大学有传统课程的资源,能够吸引全球最为好学的人士,并从教育这样的多元群体中获得经验,回过头来改造校园内的教育。学生和毕业生通过给课程打义工,可以和校外更大的世界互动,大大开阔眼界。所以,一流大学面对公开课依旧坚持非赢利的服务模式。但这种模式的成功,也许会给大学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实际好处,日后开设收费、有文凭的课程也更有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