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网络教育 >

    千名学生跨校听热门课程

      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昨晚开课 千名学生跨校听热门课程

      “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之学;是对隐藏在艺术和宗教中的无限心的自觉表达。哲学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你们能够想象把自己的心安顿在管理学吗?要不安顿在经济学里?或者法学里吗?”昨天晚上,在光华楼212教室,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为复旦本科生上了《哲学导论》第一课,短短几句话阐述了大学生学哲学的意义,也让台下的学生会心一笑。

      在同一时间里,会心一笑的也许不止这些教室里的学生。昨天,当王德峰在复旦大学开讲时,本市30多所高校1000多名大学生也在全市8个教学点里通过网络听着他的授课。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是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推出的第一批共享课程。

      在两个小时的面授课中,王德峰教授从康德提出的人类终极问题,到爱因斯坦关于核武器的遗言,一直讲到人类如何从古老智慧中寻找解决困境的灵感。他说:“今天的课只是希望能够唤起大家对哲学的兴趣和热情。大家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哪怕是懒懒地半夜躺在床上看我的讲座视频,也没有关系。学习本来就是自由快乐的事情。但是哲学和别的学科不一样的是,我们要在对话中寻求真理。如果学哲学没有人跟你对话和争论,那会是多么孤寂。所以我的课程最重要的是讨论课。”

      据王德峰教授介绍,选《哲学导论》的学生将在本学期内有四次面授或直播,其余的课程都可以在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网络平台上直接观看,目前共有28节课上传。《哲学导论》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还有一次讨论课。讨论班每5个人一组,25人一个小班。每个小班都会配备助教,王德峰教授会轮流前往各个教学点参与讨论,以确保讨论质量。

      王德峰教授在昨天课程结束前就为学生留下了四个问题——“如何说明道与器的关系”、“如何理解孟子所说的‘心’”等,此外,他还为学生开出了第一单元的书单。

      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高,能借助网络来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稀缺以及师资缺乏的问题。更关键的是,这些优质资源在网络上提供后,如何成为大学生的学习途径,如何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网络课程中受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如何保障,目前还都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此次共享中心推出的7门课为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关增建教授的《科学技术史》、李康化教授的《唐诗宋词人文解读》、彭崇胜教授的《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交大医学院陆斌杰教授的《关爱生命——急救与自救技能》;上海音乐学院伍维曦教授的《西方音乐史》;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的《上海社会与文化》。

      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的教学质量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教授介绍,首批的7门课程都是由课程中心的专家委员会和各高校的学生共同推荐出来的,与负责高校课程技术服务的卓越电子经过1年多时间的准备完成了整个课程的提供。目前大多数课程已在高校课程中心的主页上,可供学生学习。据了解,中心还将推出100门通识课程供全市高校学生选择。

      陆昉教授称:“在此次推出的7门课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但是学校要保证的是每学期讨论和面授课的时间、质量,尤其是班级小组化的讨论才是重点。”据介绍,《哲学导论》课除了8学时的面授课程和直播课程以外,班级讨论有8个学时,剩余的时间全部是小组讨论和共同学习。而学生的网络授课则由学生自己安排。但是未来授课方式还将根据对授课效果的定期追踪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