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历教育 > 网络教育 >

    远程研修让教研充满生命活力

      在思想进一步解放的今天,不乏语言上的巨人,但在理想与现实矛盾时,他们往往成了行动上的矮子。山东省教育厅连续几年的暑期远程研修,很好的搭建了网络平台,将全省教师的智慧与优质的网络资源结合起来,真可谓“铸教师成长平台,展齐鲁杏坛风采”。

      远程研修,让教研充满生命活力。

      这是因为,远程研修至少具备了以下两种力量。

      一、引导力

      杜威指出:……因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断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学校教育的价值,它的标准,就看它创造继续生长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为实现这种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毋庸质疑,杜威是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能够为学生的生命发展即继续生长培养强烈的愿望,并能够用好的方法来引领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向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那么,如果“人性本恶”,学校教育就要去遏止人性中的恶,杜绝恶的表现;如果“人性本善”,学校教育就要去唤醒人性中的善,弘扬善的表现。其实,教育对生命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后天发展方向的定位与牵引。因为人的生命具有未完成性,所以生命的可塑性非常强。假如把人的生命比做一杯盛着水的容器,那么,不管这容器里的水是“浊水”还是“清水”,我们的教育都要提供源源不断的“甘霖”。不是去生硬的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用“甘霖”逐渐的将污浊洗去,将纯净升华!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生命的个性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教育者在引导生命发展的时候必须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陶行知所说: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一样,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但关键是我们要有效的判断谁是“牡丹”,谁是“松树”。而且“牡丹”和“松树”之间会转变,同一个的自己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教育者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放到主体性位置去对待。万不能将学生看作一片整齐划一的“牡丹园”或“松树林”。其实,这也正是教育的艺术性所在,教育者需要艺术般的区分松树与牡丹,但不能主观臆断的静态的作出判断,应在顺其自然的过程中使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当然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爱心”和“恒心”,“爱心”让我们善待生命,“恒心”教我们“静待花开”。

      二、唤醒力  柏格森在考察什么是进化时指出,“处在生命源头的正是意识。……意识是一种对创造的需要,它只有在可能进行创造的地方,才对其自身显示出来。当生命被注定为自动机能(无意识机能)的时候,意识就处于睡眠状态;而一旦恢复了选择的可能性,意识便苏醒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认识到意识对潜能的开掘、进而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教育必须着眼于意识的唤醒。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观过分的强调外在的影响和要求,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样的“外铄论”大行其道。而“出淤泥而不染”,“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内省论”却黯然失色。媒体和社会舆论也推波助澜,某人堕落犯罪,不是寻找他本身的缘故,分析他心灵的轨迹。而是考察他的生长环境,抱怨社会风气。忽视人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的唤醒,使个体生命的发展失去了自主的力量和可能。

      存在主义教育思潮和文化教育学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存在主义教育思潮的代表、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根本原则,是通过文化的传授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原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所以,他说,真正的教育绝不允许死记硬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而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如何充分生成”。

      教育是唤醒,教学是对话。是一棵树晃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摇动另一朵云……文化教育学更是力主教育是对人格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和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意识与自我意识是生命之灵魂,是人自主发展的力量,因此关注生命的教育必须唤醒人的生命意识。所以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唤醒,是使学生的心灵与外界、与自己保持动态的和谐,而且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的过程。同时教育者自己的心灵境界也得以提升。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主体间性得以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