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学院 > 院校动态 >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职业素养课堂:明天如何选择?

      日前,来自梅特勒-托利多(Mettler Toledo)的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罗群先生与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王涵菁女士,为我院学生带来题为“明天,如何选择”的职业生涯系列讲座。两位职业经验丰富的高管从自身职业经历出发,分享了如何选择离开校园后的第一份工作以及如何规划个人职业生涯。

      罗群先生从介绍梅特勒-托利多公司说起,继而娓娓道来谈到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认为,最佳的选择,就是从事自己喜欢的事,进入喜欢的行业和公司,发挥自己所能。”如果从长远的角度观察个人的职业生涯,30岁至50岁是一个人精力最好、把握最主动的阶段。“所以,在30岁之前,你应该做好准备,为之后大刀阔斧地向前冲、经营自己的人生打基础。”罗群先生强调,第一份和第二份工作是为个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调,如果连续选择错误了两份工作,再转换职业跑道,取得成就的可能性会大打折扣。所以,只有在短暂的职业准备期找到心仪的工作,做好积累,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罗群先生提纲挈领的深度分享之后,王涵菁女士上台接过话筒,继续从人力资源的专业角度解读职业规划。首先,王涵菁女士通过绘画游戏,帮助同学们了解个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自身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清楚地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职业生涯规划三部曲的第二步是制定发展目标,第三步是制定并实施发展计划。

      职业生涯有五个阶段:准备期、成长期、发展期、薄发期、调整期。在职业准备期(20-30岁),最重要的是发现优势,以终为始。在职业成长期(30-35岁),需要积累,蓄势待发。王涵菁女士强调,情商决定了影响力,只有提高情商,建立双赢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同理心,才能从个人成功走向公众成功。到了发展期(35-40岁),需要开始思考职业转型的问题,重新审视职业(人生)目标和追求。而薄发期(40-50岁),正是黄金阶段,经过前面三个阶段的积累,可以从容地厚积薄发。最后,在退休前的调整期(50-60岁以上),重心需要调整,规划退休以后的生活,赋予人生新的意义。

      正如王涵菁女士所说,“当你对机会说NO的时候,你一定心里面要有YES!”明确自己的目标,自信画出人生地图,扣动心灵扳机,才能开创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