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后勤基建系统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并坚持边听意见边整改,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条件成熟一个解决一个,受到好评。
有老师反映,西区绿苑小区10—15号住宅楼冬季供暖末端无法有效保持舒适室温。后勤基建处组织人员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来改善供热效果,在楼内小循环方面频繁放气增加循环效果,在室外,则实施加粗管线、增加管道泵、提高老区供热温度等措施,但效果不是很理想。
今年8月,后勤基建再次组织人员对绿苑住宅楼的供暖问题进行会诊。一般来讲影响供暖效果的因素有三点:热源系统、管道循环系统、建筑保温。其中建筑本身及管道循环系统的局部改善工作已经做过,继续改造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施工难度很大。后勤处决定在热源系统的改善,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要在锅炉房不做改动的情况下提高热源系统的效果,只能从换热器和循环泵入手。绿苑供热源头换热站只有3台换热器,2台扬程20米、流量300吨循环泵,300毫米供热管,且设备都比较老化。从绿苑老区的供热情况来看,距离换热站800米,供热最高点达到23米,面积达8万平方米,原有的扬程20米的循环泵无法胜任。
经学校同意,决定将循环泵更换为扬程32米、流量400吨的规格,增加2台换热器。改造方案确定后,学校要求尽快施工。后勤部门从签订合同、订购换热器、水泵开始,到购买施工辅料管件、截门,同时调配施工人员,所有工作都是加班加点完成。最多时,有23名施工人员在狭窄潮湿、布局紧促的换热站内工作,电工、管工、司炉工、电焊工、车工等所有工种同时展开作业,整个换热站热火朝天、震耳欲聋,大家都希望尽快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让老师们享受更暖和的冬季。
经过20多天的努力,2台循环泵顺利安装、2台换热器也调试合格,管道打压试水一次成功,所有设施运转正常。
11月初供暖后,根据运行测量和住户的反应,此次改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停止运行管道泵后,不仅12、13、14楼等末端热水流量、温度得以保证,而且周边住宅楼的噪音污染消除,保证了居民的睡眠质量;换热温度同比提高8度左右,即提高了整个供暖温度,也降低了锅炉房燃气消耗,节能降耗效果显著;末端温度提升明显。从目前来看,原有末端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放气、放水等措施后才能循环正常,现在只进行1此放气即可。而且暖气设施温度提升显著,室温得到改善。
后勤基建处表示,师生们的冷暖就是后勤保障的动力,后勤基建系统会为师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