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MBA和课程班的新同学们, 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汕头大学商学院,加入MBA和课程班项目。 感谢你们选择了汕头大学商学院作为人生事业的加油站。 你们的托付也令我和我的同事们感到肩上责任重大。
从你们激动和欣喜的表情里, 我看到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期望,也令我回想起我的MBA经历。 我在1984年初顺利通过考试,进入国家经委与欧共体联合举办的中欧MBA项目(即今天位于上海的中欧国际商学院前身), 有幸成为一名国内最早的MBA学员。 当时,我在既不了解MBA,也没什么远大理想,更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希望通过报读MBA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同龄人相比, 我是幸运的。 但是, 幸运并不意味着前途没有坎坷和挑战。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确立了改革开放国策,但是我们对市场经济,对外界,几乎一无所知。我们虽有热情,但是当我们面对全部来自欧洲的教师之后,却发现无法理解他们带来的各种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也不懂如何应用案例分析分体和解决问题。 为此,学生与来自欧洲的教授们发生过多次争论。 我们摆出上百条理由要求欧洲的教授们修改他们的教学大纲,要求他们用更多的中国实例告诉我们如何在当时的状态下解决“中国问题”。 我们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教授们积极的回应。说实话,寄希望于来自西方的专家教授们教师为复杂的中国问题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无疑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幻想。
最后, 中欧MBA项目的欧方执行主任麦克斯 布瓦索教授召集全体MBA学员开会。 他并没有继续给我们发言的机会,而是对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什么是MBA?”
就在我们苦苦思索的时候, 布瓦索教授自己给出了答案:
“MBA,就是在任何条件下,你都能够生存和发展” (MBA means, you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in any environment)。
布瓦索教授说过这句话之后, 全班沉默了。从此之后, 我们不再与欧洲教师做无谓的争论, 特别是要求教师按照我们的要求给出结合中国实际应用理论的答案。 相反,我们更多地主动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当年MBA各门学科的内容,我都差不多忘记了。 但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生存和发展”,这句话却牢牢地印刻在我心里。今天, 我将它送给在座的全体MBA和课程班的学员, 作为勉励你们不断前进的座右铭。
“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生存与发展”,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 体现了一种坚忍不拔的韧力。 这种韧力理应是汕头大学商学院的特点。 我们位于著名侨乡、有悠久文化历史底蕴的潮汕地区。提到潮汕,人们自动地联想到众多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企业家,包括捐资创办汕头大学的、有着“华人首富”称号的李嘉诚先生。 在人们心目中, 潮汕,不仅是企业家的故乡,也代表着一种以“韧力”为特征的企业家精神, 即不论外部条件多么艰苦,秉持命运在自己手中的坚定信念, 不屈不挠地迎接各种挑战,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斗的精神。正如李嘉诚先生在2013年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所说:“只有能面对现实的人才可征服现实,只有更加勤奋,更具观察力和韧力的人,才可改变困境,创造机会和缔造希望”。
“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与发展”与汕大商学院的院训 “功在商道 心达寰宇”互为补充。 所谓“商道”, 就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之道。 好的产品或者服务可以为人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同时,也提升自身的修养。差的产品不仅给人们带来烦恼,浪费资源,甚至可能危害健康和生命。企业只有为社会生产出优质产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才能被社会接受认可,也才能够从社会获取回报。 以商道造福人类社会,就是“功在商道”。 汕头大学商学院的目标就是致力培养促进商道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并通过你们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