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商学院教育的发展,有越来越的高校商学院想走出去,近期我国各大高校也是加紧国外大学合作,以此来达到强强联合的目的。随着国内商学院教育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申请人开始注重教学质量。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广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商业全球化浪潮下,商科教育的全球合作是必经之路。国内商学院已经过了初期盲目看好中外合作的阶段,目前国内外商学院合作已经更为成熟,引入项目必须符合中国学院本身的战略目标、发展历史、学科优势。
“中国MBA教育的兴起与中国经济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上海交大-法国马赛Kedge商学院国际MBA/EMBA学术主任王华告诉记者,“改革开放至今,国内商业已从国有企业独大发展成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而在此变化过程中,无论是引进外资,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走出去都需要大量的国际化人才。”
商学院大百科执行主编赵鹰则对记者表示:“这种经济环境需求对教育创新的倒逼没有停止。随着自贸区的发展,上海以及上海周边地区的国际化商机层出不穷,这也将推动商学院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外合作项目出现。”
赵鹰指出,近年来中外合作项目还有一种新趋势——颁发中外双学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初期,项目仅颁发海外商学院院校学位。
风险机遇并存
虽然中外合作的MBA项目受人青睐,但其中失败的项目也不在少数。“中外合作项目的风险确实很大。”王广斌坦言。
这些项目面临较高的运营成本,不少中外合作项目学费需中外院校对半分。在分给合作院校一半的学费后,中方商学院再想自己聘请好的教授就捉襟见肘了。此外,企业的访问、学生的实习、就业等都会涉及到不小的开支。因此在众多的中外合作项目中,亏损的例子也并不鲜见,有些中外合作项目亏损了几年后被关停,更有甚者有些项目还未开课便宣告流产。
“就与公司经营失败一样,中外合作项目失败的原因各式各样。”王华说,比如部分中外合作商学院项目战略布局失误、无序扩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下滑,以及中外合作双方价值观文化对接存在问题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些国外合作商学院并不了解中国市场,特别是一些全球排名靠前的商学院,更多遵循自己的一套教学标准,如在授课语言上只用英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招生。“这样的商学院合作项目全球化有余,而本土化弹性不足。”王华说。
赵鹰也表示:“ 在中外合作MBA项目中,中美合作项目成功例子很少,而中欧合作成功率更高。有部分原因归咎于美国商学院是商科鼻祖,太过强势,在市场案例运用上更遵循美国商业规则和文化,未与中国国情接轨。”
走出去为时过早
在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骆玉鼎看来,国内商学院正处于第四阶段的临界点,即中国商学院携手国外商学院“走出去,通过互设海外校园、学分互认、资源共享等方式把中式商学教育扩展到海外去”。这样不仅能为出海的中国企业提供本地化服务,也能为跨国公司培养中国通。
王华指出,已经有学校走出了第一步,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新加坡设立研究中心,但这还是个案,要成为普遍现象还需要时间。
“离中国商学院大面积海外招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赵鹰则表示,“教育的发展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全球顶尖商学院无论是知识积累还是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度远超中国商学院。中国商学院在中外合作项目中获得了快速成长,也吸引了一部分外国学生,但是这些外国学生进入中国商学院可能并不是因为中国商科的教学质量,更多冲着中国市场。”
在赵鹰看来,中国商学院还没有成长为全球顶尖的商学院,要与一流商学院抢生源还不现实。但是中国商学院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交大、复旦、北大、清华等中国高等院校已经在商学院教育上获得了多项国际认证,进入了全球排名。但中国商学院老师的研究能力有待提升,这需要时间积累。
王华认为,中国商学院作为合作方走出去的前景可以期待,但是还需要从管理体制上有所突破,此外也要求商学院老师具备运作海外项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