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是商学院MBA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好的案例可以让同学们更快速的掌握学习方法,所以很多高校商学院常常通过案例比赛来检验学员的学习情况。
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由大工管理与经济学部在2013级新生开展的案例分析大赛的总决赛现场,教授评委们一针见血、步步紧逼的提问,MBA新生们全神贯注、充满急智的回答,让现场充满了活力与跃跃欲试的动感。
本次大赛是由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首创在2013级MBA新生中开展,八月初在大连、沈阳、深圳三地教学点同时启动,共有41个小组、369名新生参与,学员们同台竞技、团结协作,精彩纷呈。经过专题讲座、教师指导、选拔赛等环节,共有14支代表队进入总决赛。
管理与经济学部部长苏敬勤教授、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刘晓冰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案例教学与研究中心主任王淑娟副研究员、管理与经济学部工商管理学院俞明南副教授、冯长利副教授、付永刚副教授、崔淼老师担任大赛评委,各MBA参赛小组的指导老师也来到现场。
此次大赛的案例为沈阳机床在2004年并购德国希斯公司的案例。每个参赛队至少由8人组成,每队指派4名队员按照自己制作的PPT内容对案例解决方案进行陈述。陈述结束后,全队队员接受评委提问。
大赛开始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全面地阐述自己团队的观点,对尚未正式进入MBA课堂的学员们是一项考验。而阐述结束后,力求迅速、精准地回答评委们提出的各类“刁钻”问题,更是考验着MBA的新生们。
“假设把德国希斯公司仅仅作为研发中心,把整个生产制造全部搬到沈阳去,可不可行?” 、“我们在海外并购中,必须做到不减薪不裁员吗?能不能做到又减薪又裁员?”、“根据你们的分析,这是一项成功的并购,那既然并购得这么好,为什么还一直亏损?”“你们的思路很跳跃,想让沈阳机床做高端配件,这是一个梦想还是大胆规划?”
评委们的问题一个个抛向参赛队员,队员们也以团队的力量全力以赴地应对,一个队员卡壳了,另一个队员迅速接上去;感觉这位队员的阐述还可以补充,另一位队友也毫不迟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尽管参赛学员们在入学前都已经在原来的岗位有了一些成就,但初入这个学科系统、理论完整的管理学科殿堂,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我们在赛前也进行了简单的分工,但老师们的问题一抛过来,还是有点蒙,出现了短暂的冷场,我就着急地冲上去,结果思路整理得不太好,有点不精炼。”来自中远的学员闫守帅笑着说。
同为一组的来自青岛的海信集团的杨琪,则对选择了大工很满意,“上了几堂课,马上就有收获了,知道了很多管理决策工具。为了这次大赛我们昨晚3点才睡,大家在这个团队里合作得非常开心。”
“学员们普遍感到问题不太好答,老师也有些咄咄逼人,但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迅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下一步他们就能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指导思想”,带头“为难”学员的管经学部部长苏敬勤教授道出了评委老师们的良苦用心。
一个下午的时间,14个参赛小组完成了案例陈述和评委提问,最终大连22队摘得头筹,深圳2队、沈阳5队荣获大赛二等奖,大连8队、大连16队、大连30队获得本次大赛的三等奖。苏敬勤部长、刘晓冰教授、李新然副部长分别为获胜选手颁奖。
在赛后的点评中,苏敬勤部长表示,MBA看起来是学习理论,但一定要和实际结合。我们作的案例实际上就是一个真实情境,在真实情境下,自己动手分析解决,然后运用相关理论,形成一个管理理论和管理应用。这次大赛中,有360多个新生,组成了41支团队,每个队的学员都能够全力以赴。通过案例分析,初步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团队合作,每队十多个人,大家自己组织合作,在不太熟悉、相对较陌生的情况下,解决合作的问题。第二是一入学就进行案例分析,在对管理学科还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自己讨论,拿出一个方案,这件事本身对学员们来讲,收获就很大。哈佛大学也就是这样通过案例教学来提升的。第三,同学们在分析问题时,运用相关理论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无论如何,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也达到了我们的目的。这一次我们一共要进行三个大赛,第一是案例大赛,然后是调研大赛,第三是模拟大赛,通过计算机对企业真实情境的模拟,然后通过计算机手段,作出正确决策,也就是战略模拟决策分析。希望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表现!
大赛结束了,但学员们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大工管理与经济学部的老师们在2013年的新学年伊始,就为他们搭建了一个高起点的平台,这也意味着对新一批学员们更高的期望。祝愿他们在大工的MBA课堂上取得更高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