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新闻网主办的“第四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主题是“2013年中国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挑战和机遇”。是在党的十八大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后举行的一次高端研讨会议。论坛围绕“宏观经济展望与政策走向分析”、“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两个子话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院长成思危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十八大报告中“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上来”的要求十分重要。我们要的是没有水分的、实实在在的增长。就此,成思危先生提出四点意见:
一是要历经“阵痛”度过转型期,以取得更好的、踏踏实实的经济增长。成思危表示,从四季度情况看,今年的GDP可以完成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超过7.5%的目标。他指出,不经过阵痛,不牺牲一些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很难调整过来。“宁愿要一个踏踏实实的、没有水分的7%,也比有水分的9%要好。”成思危预计,明年的GDP增长或将达到8%左右,仍有一定水分。成思危指出,“十二五”规划定的GDP增速是7%,去年是9.3%,今年实现7.5%以上,明年7%就足够了,但是这个“7”也一定应是没有水分、踏踏实实的“7”。当然,这一转变并不容易,明年的GDP增速可能是8%左右。成思危认为,转型势必付出代价,要调整结构、淘汰过剩产能、去库存化、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培植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都会影响GDP增长。因此,尽管期待明年能够有一个踏踏实实的增长,但还不能一蹴而就。
二是要注意保持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合理的比例,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等于经济中的软件,实体经济是经济中的硬件。”成思危说,要牢牢抓好我国实体经济,保持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他表示,虚拟经济从实体经济中产生,依附于实体经济,要协调二者之间的发展,如果虚拟经济利润过大,将造成实体经济的萎缩。成思危强调,现在的情况是,金融的利润太大,就会挤压实体经济。按照当前我国与国际接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体系)计算,近三十年来,相较于美国的实体经济占其GDP比例由81%下降到42%,我国这一比例是从87%下降到70.5%。“这个下降是正常的,因为我国要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就不能不发展虚拟经济。”成思危说。成思危预测,2020年到2025年,这一比例可能下降到65%左右。因为,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金融改革也在推进。当前,我国银行业规模跟世界水平相差不多,但证券业、保险业较世界水平仍有差距。所以,证券业和保险业还要发展,此外还要发展民营的金融机构等等。他说:“虽然这一比例降至65%是否最好仍有待研究,但肯定的是,既要保持它的合理比例,还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造成对实体经济的损害。”
三是要挤掉实体经济中的水分,保持投资的合理增长。其中,一定要尽量减少那些无效甚至破坏性的投资。成思危认为,发展实体经济要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不能过多依靠投资,否则会造成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投资效益降低、环境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他指出,实体经济投资产生的GDP有四种情况:第一是高效投资,即投入以后五年或十年可以回收投资;第二是长效和低效基础设施的投资,如高速公路等,投资回收期较长,基础设施应当适度超前,但不应过度超前,应量力而行;第三是无效GDP,即投入时可以拉动水泥、钢铁、玻璃等生产资料的增长,但建成后因产能过剩而不能投产,不能发挥效益,不能再产生GDP,就会造成浪费;第四是破坏性的GDP,如豆腐渣工程,垮了重建也会产生GDP。“实际上,我国的投资中有一部分过度超前的、无效的和破坏性的投资被隐藏了起来,形成了GDP中的水分。”成思危指出,合理的投资增长率应该不高于GDP增长率的1.4倍,即GDP与投资增长率之比,应该是0.7左右。但2000—2011年以后,这一比例是0.5,即投资是GDP的2倍。“这一比例过高了,因此保持合理增长,提高GDP质量,挤掉水分是必须要做的。”成思危说。
四是要依靠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也就是说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加强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同时把这些财富合理地分配给全体人民。成思危认为,实体经济能够踏踏实实地创造社会财富。一定要下决心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