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商学院开学典礼的闭幕,对学员来说新的学习生活正式开始了,一般高校首先的第一堂课便是体能训练。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6月29日,厦门大学MBA2013级苏州班开展了为期一天的拓展培训。
在短短的一天内完成了破冰起航、空中飞人、信任背摔、雷区取水、急速60秒、卓越圈、毕业墙,七个项目。在培训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来自各行各业的13级苏州班同学们克服年龄、身体等方面的劣势,积极参与,奉献智慧,团结协作,成功实现了“激情挑战、熔炼团队、共创未来”的训练主旨,充分展示了MBA中心的人才培养涵盖了品德、素质、知识和能力各个方面。
破冰起航—将所有人员随机组队分为3个小组,选队长、取队名、设计队歌、喊口号、展示小组士气。队员们要敞开心扉,打破心里坚冰,用特殊的形式互相了解,团队成员间“融冰”为后面的训练做好心理铺垫。空中飞人—受训者登上8米高的圆柱 ,站在直径40cm的圆盘上 ,纵身跃出抓住前方的横杠这个项目意在挑战自我,增强个人面对困难时的信心,树立为团队荣誉而战的信心与决心。信任背摔—让人体会最深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真诚。站在两米多高的背摔台上,毫无顾虑的躺下去,相信你的队友同时也让你的队友相信你,信任的力量是无穷的。
雷区取水、急速60秒—是考验团队合作与拼搏精神的项目。雷区取水是培养队员的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务实精神,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与时间,培训学员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合作与拼搏精神的激发。急速60秒项目中,30张带有数字信息的卡片(被放置在绳接成的圈中)每个队有三次进入现场收集数字信息的机会。每次进入绳圈的时间为60秒,采集数字信息卡片且准确无误则胜出。锻炼队员的分析能力,增进团队间的交流和协助,增强队员的时间紧迫感。
卓越圈—通过这个项目告诉队员确定目标,不要轻易放弃,只要有信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总结规律,一切领先优势都只是相对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强化学员不断进取、勇于探索的意识,同时培养学员坚定的信念。最后一项是传统项目毕业墙,需要所有队员克服困难,建立同心协力,克服困难的信心;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体会团队的力量,了解个体多样性,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达到自己的目标。
厦门大学的MBA教育始于1983年。1983年,根据中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正式签署的“中—加管理教育交流项目”(CCMEP),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成为该项目的8所中方大学之一,与加拿大的达尔豪西大学(Dalhousie University)和圣玛丽大学(Saint Mary's University)等结成友好学校,展开合作与交流。在1983-1992年期间,厦门大学先后派出70多位中青年教师赴加拿大各大学管理学院留学、进修和研究。他们学成后陆续回母校服务,并将先进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材及课程体系介绍、引进和应用于教学中,有力地推动了厦门大学工商管理教育的建设与发展。1986年,根据中-加管理教育交流项目第二周期合作协议,厦门大学成立了工商管理教育中心,并开始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及圣玛丽大学等联合招收和培养MBA研究生。在1987~1991年期间,共联合招收和培养了5届120多名MBA研究生。199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批准,厦门大学成为我国首批培养MBA的9所院校之一。1994年,我院吴世农教授当选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厦门大学现有在校MBA研究生1300多名,累计培养MBA研究生1700多名,已经成为我国MBA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2000年,厦门大学MBA研究生教育项目通过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研究生和学位评估中心组织的全国高校MBA教学质量评价,名列全国第六。MBA教育水平居全国高校前列。2002年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2004年获MBA论坛演讲大赛第一名。MBA教育中心拥有一支熟悉国内外MBA教育发展动态、专门从事MBA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MBA专职教师26名,主要由留学归国的学者、外国专家组成,其中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1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8人。同时在海内外聘请了一批相应学科的专家,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和企业家担任兼职教授。在长期的MBA教育实践中,厦大MBA教育创建了“5CS+1L”的教育模式,即在课堂教学和论文撰写、答辩过程中始终贯穿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Competition)、自信心(Confidence)、合作精神(Cooperation)、创造性(Creation)和诚信(Creditability)”,使之通过管理实践,成长为能够迎接21世纪挑战的“企业领导人(Leadership)”,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教育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