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学院 > 院校动态 >

    复旦MBA隆重举行2013届学生毕业典礼

      高校商学院MBA教育一直很受人们看好,因为在这学习的学子将是为来社会栋梁之才,各大商学院每年都会向社会输送大批人才。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6月29日,复旦大学2013届学生联合毕业典礼首次移师正大体育馆。逾2500名毕业生及其亲友齐聚一堂,共享收获的喜悦,聆听思想的盛宴。复旦大学陆昉副校长,复旦大学陆雄文院长,瑞安集团董事局主席、复旦大学校董罗康瑞先生,复旦大学各系代表教师、合作院校代表参加了本次毕业典礼。复旦大学孙一民副院长主持了典礼。

      典礼伊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主礼团在全场毕业生的瞩目和掌声中缓缓入场。庄严隆重的升国旗唱国歌后,孙一民副院长开始介绍主礼团老师名单。随后,在激昂的音乐声中,复旦大学陆昉副校长、研究生院陈玉刚副院长、复旦大学陆雄文院长、薛求知副院长、吕长江副院长、殷志文副院长、教授评议会主席胡建绩教授、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国际项目高级主任Mr. David V Capodilupo分别为本硕博、国际商务硕士、MBA、EMBA、MPAcc、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复旦-BI(挪威)MBA、复旦-港大IMBA项目,近1500名学生颁授学位证书或学习证书。

      在热烈的掌声中,陆昉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的各位毕业生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全体导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各位家长和亲属们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百年复旦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自由、进取、开放、民主,历史的风云变幻推动了复旦的崛起,更铸就了流传至今的复旦精神。学术独立的理念,思想自由的理想,正是这些所有复旦的优良传统塑造了百年名校的风范,在中国历史广阔的发展中写下浓重的一笔。复旦人从未停止过追求卓越的脚步,不断创作出骄人的业绩,也不断培养勇攀高峰、问鼎世界的信念。同时他指出,管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在管理学院学习,不仅需要广博群书,为自己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更加需要走向社会,勇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实现创新,并凭借顽强毅力和执着精神,在探索的道路上跋涉,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己。最后他寄语学生:当你们走出复旦校园时,将从一名学生转为一名校友。而无论走到哪,无论相隔多久,我们永远都忘不了自己有一个光荣的名字:复旦人。希望你们永远牢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秉承复旦的优良传统,在各行各业继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竭诚地为社会服务,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复旦的业绩。

      随后,瑞安集团董事局主席、复旦大学校董罗康瑞先生以“创业创新精神”为主题寄语毕业生,再一次为大家带来一场难忘的思想盛宴。他表示大学毕业生现在最大的事莫过于创业和就业。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中国,大量公司企业裁员,造成2009年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此时国家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而现在来看,仅仅将创业看成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有点浅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一直在学习和推广欧美发达国家,引进西方的技术和发展模式。30多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模仿、复制,习惯成了自然,成了文化,也使得原创能力下降。今天中国提出要转型发展,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而转型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参与,年轻人更有份。同时他指出,今天的许多大学生都将比尔盖茨作为自己的偶像,眼睛只盯住那几个创业明星,但却没有发现他们身后许多其他创业者,没有看到产生这些创业明星的背后背景、环境。今天上海的经济还处在一个大政府、大企业领航发展的阶段,国家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创业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上海现在最时髦的一句话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是在向创新型城市转型。他相信,创业会成为上海未来的潮流和时尚,并希望创业创新能够尽早成为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成为上海一个新的气质和文化。之后他还与在座各位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以给大家鼓励,并送给大家一个忠告:创业不是别人来安排的,而是自己内心的诉求,梦想是在你心里,在失败中逆境成长的人才是最强最壮的。最后他再次祝贺同学们顺利毕业,并鼓励他们开启新的人生,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陆雄文院长在致辞中表示今天是一个难忘而荣耀的日子,在座的1485名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3级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再上征程。在这齐聚一堂,值得毕业生一生纪念的日子,他先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全体校友向圆满完成学业的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毕业生家长和亲朋好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之后他向大家构想了2049的世界和中国可能会存在的生活面貌:2049年全世界人数将超过90多亿,其中70%的人口将聚在城市里面,世界将变得更加拥挤。然而移动、互联网、各种卫星技术和网络技术让任何人与任何人联系在一起,世界也由此变得更加均衡地分布,宇航技术和太空技术的发展让人类有望在别的星球建立实验性的生存基地。到那个时候,至少在这个星球上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中国人的印迹,同时信息技术、生物遗传,高分子材料以及这些技术的融合,巨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面貌。而在一些人口密度更高的城市,飞行汽车或许成为城市立体交通的一部分,各种族、各文化背景下的人民更加自由、广泛、平等的交流和旅行,国家和地区在更多全球共识和区域共识的基础上开展投资、贸易和商业活动,并应对共同的挑战和危机。到那时,企业商业活动更需要全球的考量和布局,但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需要依赖本地化的支持和经验来占领细分市场,才得以有效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而此时的中国中小企业并不以大为追求目标,而是以强,以其所在的区域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为目标。接着他殷切寄语,2049年,中国将重归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事业和生活将会更加精彩,但走向这样一个目标的道路可能会非常顺畅,但更可能地是崎岖不平和跌宕起伏,因此,在我们面前还存在着许多至今未遇到过的挑战,而这些都需要这个时代的毕业生去承担这个使命。最后他祝福全体毕业生不仅要仰望星空而且要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致辞结束后,典礼仪式现场的大屏幕上播放了为本届毕业特别拍摄制作的毕业视频,记录了学生进入管院后的生活点滴,也记录了老师对学生的殷切寄语,更展望了美好的未来。感动、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毕业生的脸上,他们难忘并怀念在复旦学习生活的每一天,也带着荣耀和信念,再上征程。随后,全体毕业生在宣誓代表的领读下在庄严的毕业典礼上留下了自己郑重的誓言:“百年复旦,领秀天南;思想自由,惟学至尊。文论兼备,博学笃志;才识双全,切问近思。兴我邦国,爱吾复旦;荣耀既始,再上征程。”庄严的毕业生宣誓之后,由中国ShEO复旦管院校友合唱团领唱,全体师生共同唱响了复旦大学校歌。最后,在《送别》的歌声中,主礼团开始退场,各班级毕业生带着收获,带着祝福,带着荣耀有序离场并与老师们合影留念。至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3届学生联合毕业典礼圆满落幕。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学中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学校,早在1917年就创设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是商学院1952年的毕业生。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又是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1979年成立了管理科学系,1985年恢复组建了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目前设有8个系、23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所)、3个实验室、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以及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暨复旦管理咨询公司。至此,今天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具备当代国际商学院的架构。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含自设博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含自设硕士点)以及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复旦大学专业会计硕士(MPAcc)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其中1个与经济学院共同设立)。

      截至2008年12月,学院共有在职教职工335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编行政人员(含杂志社编辑、图书馆管理人员及实验室技术人员)29人,院聘合同制非在编行政人员16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1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4人。有兼职教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复旦大学的MBA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务与操作的训练,力争与国际接轨。为把学生打造成为高素质的未来商界精英,复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的舞台。依托“MBA论坛”和学生自创的“聚劲论坛”邀请国际、国内商界精英和政界名流来校讲演,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如渣打银行、花旗银行、英特尔公司、易初莲花公司等联合举办实务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复旦大学这个具有综合优势的高等学府学到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