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人才已经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只有更好的驾驭人才观念,才能进一步发展好我国,学习和吸收国外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不错的。据在职研究生网获悉6月15日,由复旦MBA精益六西格玛俱乐部选送,来自MBA2012级秋9班,注册英国皇家ILT物流运营经理,注册六西格玛黑带,注册工业工程师,先后任职于大型台资、日资及美资企业的IE工程师陈茂俊在李达三楼105教室,为同学们深入分析了日本企业变革与人才培养战略。
陈茂俊从日本工业发展的轨迹与日企历史发展,日本经营管理模式与欧美模式的对比,日本企业的经营课题与今后发展方向,并具体案例分析,将日企的管理经验与对中国企业所需要的发展相结合。日本企业的发展始于日本的经济潮流与经营革新的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日本的经济经历了1945到1950年代的战后复兴期,1950到1980年代的高速成长期,随后经历了1980年代的巨大经济泡沫期,2000年逐渐恢复之后又在2008年遭遇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而日本企业的管理也开始发展自身的工程管理技术,引入美式的管理方法,如SQC、成本管理、事务管理等,开始了管理模式的转型,日本企业肩负着复兴日本社会产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一路走来。日本企业的经营吸收了全球咨询的经验。强烈的归属感、注重员工与现场,流程优化,注重并致力于长远发展都是日本企业的特征。“日企的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得到发展的?”陈茂俊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日企强烈的归属感来自于日本的山川地形,被多达109条水系河川与众多山脉所包围的小村落,从古至今沿袭着精致的农作村落社会,让日本很容易就形成公司就是村落、员工就是家族的观念,而战后美国的介入使财阀解体,建立了各种工会,在工会的制约下,报酬的差距缩小带来了日企内部的相对平和关系,加之战后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企业对每一个雇用的员工都非常重视、加以培养,因此日本企业相当重视人员与现场。这些特征适应并促进了日本经济高度成才这一时代,长期性的改善适应了当时社会对产品的大量需求,消费者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技术人员精益求精的精神,也为高品质品牌的创立提供了成长的土壤。
从根本上说,所谓日式经营,就是秉承大公的理念、构筑活性化平台、并通过长期性的改善实践来培育人才的经营。它强调伴随着企业成长各阶段的人才管理,如松下电器、丰田汽车两个案例,都会贯彻异人为本的理念,将企业的价值观根植在员工的内心深处。日企人才管理的方法虽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所持有的基本思想、思维。接着,陈茂俊对比了日企和欧美企业的管理模式,日本企业决策时由下而上再下达,制订决策耗时但是执行决策快,欧美企业制订决策由上级传达给下级,制定决策快但执行起来慢,且常需调整而导致决策效果欠佳。日本企业具有共同的组织文化和理念,对其他企业具有竞争精神,组织体制变更通过协商解决,在组织内部更换人选;欧美企业缺乏共同的组织文化,认同“职业观”而非“企业观”,组织变更是由于目标改变或冲突应对而起,从外部引进人才。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充分认识并发挥日式管理的优势,充满自信的做好传播工作,积极融入当地文化,努力促进与日资以外的企业和人的交流,并加强外引入部知识,并且加强战略思考、IT化运用、强化财务能力和业务能力都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而像迅速开发制造具有价格优势、符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产品,创造满足先进国及发展中国家的富裕阶层市场的新产品,新服务,公司内部技术的持续深化与巩固(即毫不懈怠研究开发),加强本地人才的采用和培养,同事着力于培养能够在各种环境发挥作用的国际化人才,摸索创造进而确立符合当地社会环境文化的全新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分享的最后,陈茂俊和同学们就中国企业如何全球化、如何持久化、如何找到企业长期的生存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不被社会所用的企业无法长期生存,不为员工考虑的企业不会有长足的发展,企业必须持有“为了社会、为了人类”这一根本经营理念才能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在两个小时的分享中,陈茂俊同学对于日本企业发展以及台湾、中国本土案例的分析,视野独到,解说深入,给在场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2013年MBA博览会又一次精彩难忘的讲座。
复旦大学是我国大学中最早设立工商管理教育体系的学校,早在1917年就创设了商科,并在1929年正式成立了商学院。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就是商学院1952年的毕业生。改革开放之后,复旦大学又是最早恢复管理教育的高校,1979年成立了管理科学系,1985年恢复组建了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经过20余年的发展壮大,目前设有8个系、23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所)、3个实验室、1个《研究与发展管理》杂志社以及1个高级管理人员发展中心暨复旦管理咨询公司。至此,今天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已具备当代国际商学院的架构。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个(含自设博士点),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含自设硕士点)以及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复旦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复旦大学专业会计硕士(MPAcc)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本科专业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其中1个与经济学院共同设立)。
截至2008年12月,学院共有在职教职工335人,其中专任教师145人,在编行政人员(含杂志社编辑、图书馆管理人员及实验室技术人员)29人,院聘合同制非在编行政人员161人。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4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51人、实验室技术人员1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4人。有兼职教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复旦大学的MBA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务与操作的训练,力争与国际接轨。为把学生打造成为高素质的未来商界精英,复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实践的舞台。依托“MBA论坛”和学生自创的“聚劲论坛”邀请国际、国内商界精英和政界名流来校讲演,让学生有机会聆听大师的教诲;并与国际知名企业如渣打银行、花旗银行、英特尔公司、易初莲花公司等联合举办实务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复旦大学这个具有综合优势的高等学府学到最新的管理知识和方法,激发出创新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年麻省理工学院、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大学都有MBA学生来复旦大学访问和与MBA学生交流;复旦大学每年也选派部分MBA学生去北美、欧洲的学校学习交流。复旦MBA学生先后获得过欧莱雅全球在线商业策略大赛2004年全球第二和2003年全球第七、“亚洲MOOTCORP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和2001年二次冠军、全球“纳斯达克”创业大赛2001年亚洲区冠军、世界创业计划大赛1999年亚洲区冠军和全球总决赛“杰出表现奖”、“荣誉提名奖”等优异成绩。在世界性的舞台上和其他商学院的学生同台竞争,充分展示复旦大学MBA的丰采。复旦MBA学生自己策划执行新生“入学典礼”、“Orientation”和“毕业典礼”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组织、领导和营销推广技能;学院还大力支持学生开展多种社团、俱乐部、班级等活动,努力把学生打造成具有个性化的管理人才。如需了解更多相关问题可登陆网站查看,有任何报考问题可直接和在职研究生网在线老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