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x-lab举办的系列线下交流活动,通过整合和对接校内外各校友资源,为同学们搭建一个线下的可交流平台。近日,在清华大学东门的大家咖啡,国内票房逾7亿的热映影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下统称《致青春》)总制片人、清华MBA校友赵毅做客“清华x-lab学科交叉系列沙龙”时,现场抛出的一个又一个新鲜观点,吸引了来自各院系近40位同学积极互动。
《致青春》自2013年4月26日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飘红,话题不断,一度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坊间有观点认为:该片之所以能够成就票房奇迹,秘密就在于其巧妙的宣传策略,而作为这部影片的总制片人,赵毅认为一部影视剧的成功绝非如此简单:“对比其他行业来分析,所有的行业、企业,基本的运作模式几乎都是一样的:都包括研发、生产和销售,中间渗透宣传。影视行业与之相对应的包括剧本研发、制片、广告招商和发行,在制作和发行的过程中进行宣传。所以说,决定一部影片能否成功取决于对各个环节的选择和判断,这其实是一个很系统、很复杂的工程。”一开场,赵毅就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聚焦,并以此对影视剧的创作从剧本研发到制片,再到发行和宣传,一一铺开说去,从多学科、多角度,用真实、生动的亲身经历向同学们揭开当下中国的影视文化产业运作的层层面纱。
2009年,曾经从事IT行业的赵毅弃PE做起了影视剧制片。经历了四年的摸爬滚打,从一个曾与影视毫不沾边的门外汉成功转型成为影视制作人。在他看来,“影视剧产业是一个无中生有、以人为本的偏门行业”;“投资一部剧本,其间过程,处处都存在风险”;“一部影片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基于当初对剧本的判断和坚持,其次是对优秀导演、制作团队的甄选,再次是机缘,而《致青春》,则聚集了所有的天时地利和人和。”他还认为,能够说服赵薇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在当时确实是一次具有风险的大胆赌博,“只是在今天看来,这个赌注确实是下对了!” 赵毅的不少观点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在此过程中对国内的影视行业有了更全面、更客观、更准确的认识。有同学表示:“赵毅学长和我们分享了一部辉煌的影片背后不为我们所知的运营机制和模式,这些新鲜真实的素材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确实让我们获益匪浅。”也许,在将来,也会有在座的同学像赵毅一样,投身到影视文化行业,在这个领域形成一股股强劲的推动力量。“这次我们策划的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今后我们还将为同学们设计更多其他行业领域的话题,丰富大家的讨论,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实战性的分享中获益。”清华x-lab执行主任毛老师在沙龙结束时说
清华x-lab学科交叉系列沙龙是清华经管学院举办的活动。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现象,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行业交叉的方式对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进行认知和深入探索。沙龙话题涵盖文化艺术、先进制造、消费服务、社会创新、环保能源、TMT、医疗健康等行业领域。清华MBA项目始于1991,是教育部批准开办的第一批MBA项目。经过20年的建设清华MBA项目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MBA项目。截止2010年7月底,遍布世界各地的清华MBA校友已达到6758人,正在为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积极贡献着力量。
清华大学在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实践可以追溯到1926年经济系的设立。1928年陈岱孙教授担任经济系系主任。1952年国家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经济系并入其他院校。1979年,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清华大学设立经济管理工程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于1984年正式成立,朱镕基教授担任首任院长(任期:1984-2001)。学院现任院长是钱颖一教授(任期自2006年10月始)。
清华经管学院以培养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经济和管理人才为宗旨,借鉴、引进国内外优秀经济管理学院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不断改进教学工作、提高科研水平。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为经济管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建院二十多年来,学院规模逐渐壮大,各项工作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