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MBA网和中欧国际商学院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MBA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除了进行商学院mba招生经验的分享之外,还将对2014年全国mba招生趋势进行分析,介绍商学院国际化认证等相关内容,探究mba生源群体变化以及mba品牌化发展和招生的关系。如今,商学院发展的国际、国内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生源群体也有很大转变,作为mba学生的培养机构,商学院以及商学院mba招生工作,也需要不断适应并应对新的挑战,开拓mba招生的新局面。
在此次论坛上MBA网总裁张诗华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老师,大家好!
为什么分享这样的题目呢,因为会前曾经有一个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张总,今年的招生形势感觉不太好,你预测一下2014年招生会怎么样?我认为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在会上跟全国所有老师来谈谈我的看法,希望这是一个抛砖引玉的过程,可以带来大家更多的思考。
趋势一:提前面试让考生锁定顶级商学院
讲到招生形势的分析,不得不说提前面试。从2008年上海两家商学院开始实施提前批面试以来,越来越多商学院开始提前面试,提前面试究竟对MBA招生带来什么影响?相对之前没有改革之前的招生,考生寻找到了MBA的群体,它有几个特点:首先有更好的管理经验,一般这些人偏中层,或者是高层,有很好的发展潜力,他们有更强的支付能力。这样的基础也就成为了顶级商学院不停涨跌的元素。
对普通商学院来说压力很大,很大一部分减少了生源数量。一开始面试的时候跟很多商学院的老师在聊,他们并不这样认为,而他们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当时招生的是9月、10月,说顶级商学院5月就开始干活,后来淘汰后就到我们这里来。但实际上结果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他原来要报交大和复旦,首先要备考一年,考完以后发现上不了怎么办,支付了时间成本和辅导班学习的费用,他很可能会退而求其次,调剂到一个稍微普通的商学院继续读MBA。但现在学生有机会报考多个院校的提前面试,如果他没有选择到自己想要去上的学校,他所支付的成本并不高,放弃联考报名的比例非常大,所以整体生源数量是在减少的过程。
之前我跟北京的招生主任一起开会探讨这个问题,有一种声音说是不是要抵制一下提前面试,顶级商学院在做提前面试,如果普通商学院基本上这种选择比较少,你要么主动去做提前面试,要么被动地做提前面试,对顶级商学院更多不是提前面试本身,提前面试已经成为了提前锁定生源,以及招生推广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手段,所以没办法。
有些学校正在做一种非常积极的探索,他们期望找到一个在提前面试和非提前面试的中间之路,这一点像北京理工大学周必文老师提出了这样的举措,在下午的分论坛上可能也会分享一下他们在提前面试和非提前面试之间走的中间之路究竟会怎么样。
对整个行业来讲提前面试是非常好的事情,将有利于整个MBA项目的发展。如果招500个人,最多让600个人来复试,可以选择到想要学生的可能性非常小。选择到符合自己项目的学生以后才有可能做出MBA发展的这样一种非常有特色之路。
趋势二:辅导班裸泳 网络服务重构MBA的生态链
“提前面试、联考国家线录取”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MBA招生原有的生态链被完全破坏了。以往每年的招生活动是由大量MBA辅导班在打头阵,他们从3月份开始就不停地推广,对考生的宣传攻势很强大,彼此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每年9月份和10月份是招生季,这两个月基本招生工作完成。之前是辅导班在工作,有些做大做强的辅导班甚至能绑架商学院的招生工作。
当时在百度如果我的词:MBA这个词要排在第一位,当时点击一下的价格要108块钱,现在15块钱就可以排在第一位,差别非常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很重要的一点,联考逐渐地会让大家放弃,把联考只作为一个资格考试,这个考试就变得不再难了。
像考北大、清华一定要考到200分以上才有机会,但现在考150分左右,他们就不需要再参加辅导了,这个程度上来讲,从辅导班生源来讲减少得非常多。提前面试越彻底的地方,这个表现就会越强烈。3月份大家拼命地干,到现在发现挣不到钱了,所以他们也慢慢地推广得很少。
同时商学院投入也没有跟上去,从2008年成立以来,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想通过网络服务重新构建一个MBA的生态链,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最早推出的MBA院校库。在这个院校库上我们也负责强调用户体验,比如提供一些非常强大的对比功能,让学生可以对比各个学校,同时给学生提供了非常全面的院校体系,比如说教授信息、项目信息、招生信息、奖学金,还有历年的招生数据,提供得非常详尽。还有检索方式,可以让用户可以非常快地检索到项目。
之后我们又推出MBA的考试中心。今年有很多老师认为国家的分数线划得太高了,其实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MBA原因不参加辅导以后的应试能力在下降。到150分,155分已经是很低的分数线,所以在这方面我们也在期望打造一个考试中心,让这些学生如何去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即使不上辅导班的情况下来做,比如说像这样的考试系统做得非常棒,所有的解析东西都是有的。
用户体验目前也是在国内做得最好的,比如这个可以随时保存。还有走到什么地方,让碎片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还有每个学生考试以后会形成一个成绩报告单,在这样过程当中会记录每一步的成长。我们做了一个错题排行榜,哪些题错得比较多,会排出来,让学生做这些题来避免走更多的弯路。
今年我们推出了MBA的网络招生展,现在线下的MBA招生展基本上成了鸡肋。像这次大家在北大、清华、安泰做巡展,各个老师认为招生意义正在被弱化,更多是品牌推广,因为很难说具体到多少学生。学生要到现场来也很困难,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把线下的巡展全部都取消了,今年开始部放到线上来做,基本上会覆盖到10万个人群。通过重构生态链过程,慢慢地见了成效。2012年报考2013年9月份入学的学生,已经超过了56000人,目前这个数据仍然在继续增长,但大量学生看完了不会来注册。
趋势三:户口附加值消失MBA学费不再疯涨
现在大家讨论非常多的问题,就是研究生收费对MBA招生带来的影响。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学生都开始要交学费了,很多老师也讨论说是不是那些人不报考研了,来报MBA。有一种可能,会增加MBA的招生指标。因为普研如果收费以后,这些指标会转到专业学位上来。转到专业学位以后,会放到MBA这里,当然有很多指标,但未必大家招得满,指标就是想要多少,基本上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但实际上能不能招满,有很多学校给了很多指标,实际上招不满。所以这个指标应该会增加。
第二个影响,B类院校开设异地班愿望更强烈。开设异地班从未停止过。这次普研收费政策实施后,中西部院校招收普研的压力非常大。上次聊到校长招普研招了十个人,到毕业的时候7个只有3个人毕业,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么补助都有的情况下,到现在只剩下3个人。收费的时候这些学生连入学这一步都不会迈出去,这样指标会越来越多。基本上所有的B线院校在当地都不可能完成他的招生论文,这是现实条件所决定的,所以他们必须要做出来。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案例,当时在内蒙一个学校到北京开异地班发现了,他说东部的学校,北京、上海学校品牌资源优势可以到西部来开班,从这里说明大家的愿望还是很强烈的,今年会更强烈。可能会遍布开花。
这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几乎每个老师可能都会认为我们下一个学费涨得太高,不可能接受,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给大家看一下数据,269个项目里边,有些项目会相互重复,比如说像有脱产MBA,有在职MBA。大量学费都是在5到10万以下,MBA收费还是一个比较偏低的水平,大家认为涨得很厉害,是因为这些名校一涨,马上成为了亮点,媒体说MBA涨学费了涨学费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讲到学费导致生源流失,我认为这个是不成立的,很重要一点,我认为是MBA的附加值正在消失,但MBA的核心价值没有被构建起来。其实在MBA2011年底的统计过程当中,随着现在的发展这种学历对MBA来讲正在消失,因为有更多的项目,学费又低,他自然就过去了。人脉,几乎有很多学校都说人脉多好,但实际上学生落差非常大,发现大家都是来找人脉的。
再是户口,对普通城市的问题不大,但对于像北上广这些地区影响非常大。原来MBA学生比较有钱,买一个落户指标没有问题,但现在这些落户指标,或者是落户政策都在调整,基本上让你不太可能落户了。比如北京的调整变成了研究生,27岁以后,你就不能再落户到北京了。MBA,本科毕业学生22岁,再工作两年25岁,再学两年27岁,正好落不了户。北京说所有研究生执行的都是这个标准,就让MBA落不了户。上海也调整了评分标准。
有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国际项目这几年生源人数在持续增加。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第一,更多资源。我了解到这些有国际项目的商学院来讲,国际MBA项目来讲,这些项目都是院长非常关心,负责关注的项目。倾注的资源最多。
第二,课程相对普通的MBA来讲会有更好的课程。因为基本上会引进国外的教授和课程,所以这方面来讲它会有更多的课程。
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学费的差距正在缩小。其实从08年到现在国际MBA项目了解下来平均涨幅总额不超过10%,从2008年到现在,总额的涨幅基本上在10%。所以现在普通MBA学费涨上来以后差距减少了,而课程提供得更好。今天有不少做国际项目的老师来参加本次会议,都有很多切身的感受。
刚才聊到的在我看来,未来3到5年MBA将进入调整期,不会再是大发展阶段。在调整期我认为会出现几个显著特点,报名人数小幅增长,但我认为应该略有所下降。今年统计数据来看,报名有11万多个学生,但实际上参加实考的人数,从各个学校老师反馈的数据来看,真正参加考试的人比上一年度下降了10%到15%,这个数据是一部分老师反馈的数据,但我认为应该有一定的普遍性。
从学费上来讲会保持相对稳定,在接下来3到5年学费不会有不停疯狂往上涨的形成。
趋势四:各区域学院差异化构建MBA的核心价值
走出怪圈,除了顶级商法学院,中国MBA教育已经越来越同质化。如果说美国顶级商学院有什么特色:综合。提到哈佛可以讲它的案例,提到沃顿可以讲到系统性。这样的改革将会对各个学校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在这种形势下,商学院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培养师资团队,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特色课程,重视学生发展,打造职业发展平台。附加值已经没有了,浪潮退去以后要看每个人的本事。在未来3到5年不管愿意不愿意,都会朝这个忙向发展,如果不重视这个方面的话,可能一年不如一年,学生会慢慢地减少。
倒是MBA的核心价值,学生另外关心的三个需求并没有真正地建立起来。比如课程、职业发展和教授,讲到职业发展,我们几乎所有商学院非常关心的是如何招生,大家都很关心,院长也很关心,投入很多经费。但到职业发展的时候,说要钱没有。甚至有很多大学职业发展部门叫形同虚设。包括课程同质化,在教授的培养经费上也很少。当核心价值没有构建起来的时候,附加值在消失。所以MBA分流是必然的。
有一个非常好的案例,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上外的托尼,他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本来今天也要来参加的。像这次上海大家招生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他没有受到多大影响,是因为他坚持建设和发展。往下越往后发展会做得越好。对外MBA项目会重视项目的品牌建设。
趋势五:院校必须加强信息化建设
各商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好坏将决定未来5年的MBA招生效率和质量。现在的学生考生更倾向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来获取资讯。我们的网站会成为我们未来品牌传播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窗口,在未来大家会慢慢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