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由MBA网和中欧国际商学院共同举办的“2013·中国MBA招生经验分享主题论坛”在上海举行,此次论坛除了进行商学院mba招生经验的分享之外,还将对2014年全国mba招生趋势进行分析,介绍商学院国际化认证等相关内容,探究mba生源群体变化以及mba品牌化发展和招生的关系。如今,商学院发展的国际、国内商业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生源群体也有很大转变,作为mba学生的培养机构,商学院以及商学院mba招生工作,也需要不断适应并应对新的挑战,开拓mba招生的新局面。
在此次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高级市场经理杨檬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确定主题的时候,去年跟大家分享的是中欧在国际化方面有哪些心得可以跟大家分享。今年很多同仁们比较关心的就是提前面试方面。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从分数,再到怎么样来评估综合能力的方面。我想借这个主题跟大家分享一下。招生的过程和模式从建校开始有所不同,但相似度会越来越高一些。希望这次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也是抛砖引玉。
我今天想要讲的部分主要有这部分,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中欧在面试过程当中有那些标准,再一个怎么样来优化,或者是设置整个过程,确保在过程当中可以挖掘,或者是去评估这些申请人的能力。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整个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会怎么样来做,确保挖掘到真正的精神能力。
首先介绍一下中欧现在的大概情况。我们以2012级为例,这我们想要的学生,规模差不多在200个人,这不包括港澳台,大概在36%,港澳台如果算进来的话,中国大陆学生和其他的差不多是一半一半的比例。整个环境非常地国际化。
目前考生的工作年限大概在6年左右,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我们通过的是GMAT考试的方式。来自的国家大概是20多个这样。在招收这批学生时候标准是这样来设定的,我们想要招什么样的人,其实在考核过程当中,考分只是其中一部分,像GMAT考试,或者是中欧的入学考试,二选一就可以了,其他的是全套申请资料,主要是希望能够考核他们以下几方面的能力,首先非常重要的是学习能力,就是你是否可以很快地掌握一些知识,并且乐意学习新鲜的知识。
第二部分占的比例最大,怎么样评估职业发展潜能。这里包括几部分,之前所有的MBA学生有一定的经验,报告中欧之前他们发展的质量、速度,等等。还有大家来读MBA的话,他们的诉求是什么,主要是完善职业知识结构,完善发展,这是他们的诉求。看一下他们的诉求是什么,学校是否可以帮助他们来实现发展目标。这是双方匹配度的问题。
第三,软性的东西,是否适合中欧,这里包含了NEEDS。对于英文项目来讲有些共同点,考核他的英语水平。
刚才讲到是否跟中欧相符合,这里包含什么,对中欧这个学校来讲特别希望我们的申请人和学生具有以下特质:
首先,Team Player,这是非常看中的方面。中欧和欧美很多学校来比并不是非常大,200个人,主要是怎么样使这些人尽量密切地在一起工作和学习。比如说很多渠道可以获取到各式各样的知识,一定要花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来读MBA,他到底是为什么,有什么是在网上,或者是其他线上课程学不到的,肯定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他到这里最重要接触的是人,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学校的教授,这是一部分,但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跟同龄人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
还有学校平台提供跟一线企业、一线人物交流的机会。你和这个人建立联系,这样可以相互碰撞出火花,可以接触到业内的资源,这都是非常涵盖的东西。我们非常强调Team Player,学生来自的国家不一样,文化背景不同,差别非常大。
比如印尼同学一般很愿意表现自己,也是相对显示比较强势,有的亚洲国家同学相对来说比较含蓄,他不表达,并不代表他不理解。欧美学生相对来说比较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美国学生有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再一个不同的群体里,尤其是跨文化的合作当中,这些同学是否可以包容,用一个敞开的心态来包容这种不同,这非常重要。
我们专门有一个软件,每年这些人进来以后首先分成3个班,这是每个学期都会换一次的。除此以外会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也是每个学期换一次,每个小组由5到6个人来组成。分组的原则:第一,至少有两个国籍。第二,有两个不会讲中文的、至少有一个女性,等把大家分成一组,这一学期你一定要跟他一起做活动。这样化大为小,若大家有机会跟更多人建立密切沟通的渠道。
中欧其实还是比较年轻的学校,94年正式搬到上海来正式建校,历史比较短,校方对学校怎么样做得更好,持开放的状态。未必每个人都要创业,但希望每个人都有创业者的心态,把你所在的企业,中欧作为自己的企业一样来做。要有这样的精神,并且愿意为这个组织奉献自己的力量。
其实刚才讲到了MBA培养什么?就是培养未来的商界领袖,08、09年金融危机,很多人说华尔街到底培养什么人,是商界领袖,但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我们会有这样的课程来确保大家多了解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这个跟国际化定位有关系,要包容其他的文化,并且我们非常支持大家有更多国际经验,国际化的视野。包括去年也跟大家分享过交换项目。40%的国际学生当中大概有一半在海外就业。中国学生当中,因为有很多会参加针对MBA的LDP,很多跨国企业会在全球招这样的培训师,针对MBA课程。因为是快速发展项目,所以筛选人才要求非常高,所以我们同学有幸成为当中的一员,有在全国工作的机遇。希望大家面对机遇时候不要放过这样的机会。这是我们告诉大家的我们想找什么样的人,然后来确保筛选出来这样的一些申请人。
提前面试这个过程供大家参考,跟在坐院校可能有很多不同,我每年9月份开始到次年3月份是招生季,申请人的报考流程是怎么样的呢?首先要参加中文考试,或者是参加GMAT,除了GMAT以外,其他都跟分数没关系。会根据你提交上来的全套资料,从纸面来认识你,然后是面对面形式,发掘你更多的真实情况,或者是发掘更多纸面上对你不了解的方面。
接下来分享一下我们是怎么样做的,这里面是两轮的筛选评估。我先讲第一个环节,这个方框是需要大家提交的,这是比较详尽的简历。里面包含了方方面面,包括学习的背景,以及工作的经历,等等。做就是推荐信。这是唯一一个不是由申请人来提高的,这是一个很客观第三方的资料。其他的就是教育背景方面,这些是需要提交的。
刚才讲到了一些内容,现在想分开来讲一下,为了评估他某一方面的能力,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做。首先,怎么样来评估这个申请的学习能力。在提交上来的材料当中有很多东西可以给你这样的信息,比如学校背景,等等情况都包含在内。GMAT分数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有的人可能强化一个月就可以有大的提升,有的人可能强化三个月还没有大的提升。所以不以分数论英雄,但分数还是可以反映一些人的学习能力。
通过这样一些材料,可以看到学生是否有原创的想法,或者是提出一些论据、论证,来支持这个观点。Recommendation Letters,这是唯一不是他提交的材料。比如说他接受新任务,接受新的工作岗位时候,是否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是否会愿意很快地学习新知识。这在很多方面会带给大家很多的信息。这是评估学习能力。
再就是评估职业发展的潜能,这里可以反映出相关的能力。首先是过去、以往的工作经验。刚才说过了,评估这个人的工作经验,可以看到他以前干什么,还有现在想做什么,通过工作经验带有最好的反馈。有些工作年限不是特别长。这些材料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
Essay可以知道他今后想做什么,由于市场变化,方向会发生逆转。以前学校会说我有什么,你来吧,对吗?而现在更重要的是你想要什么,你来吧,我可以帮助你。是这样方向的逆转。为什么对我们来讲这么重要,其实一方面我们想了解到这个人是不是非常优秀,再一个是否可以帮助你来实现目标。除了了解他的发展以外,还想知道他有哪些诉求。
第三个方面,这些是比较软件的,评估申请人是不是中欧想要的人,我很难说通过什么样的材料来评估,其他所有的东西都有所折射,比较重要的是看他的沟通能力怎么样,对中欧来讲这是比较重要的,创新能力,愿意改变现状,并且做出一些努力,还有他是否有比较好的国际视野。差不多有一半的中国学生有海外的工作经验和学习经验,而外国学生也有超过30%的人中国经验。这群人来中欧本身就倾向于拓展国际视野,增加国际经验的诉求。
刚才是讲第一个环节里怎么样来评估这些东西。整个过程都是评估的能力。下午分论坛也会讲到怎么样去做,怎来评估这个方面,这也算是我们作场外参与分论坛的话题。还是那句话,学校的角色是什么?就是我是否可以帮助你,或者是多大程度上可以帮助你来实现梦想。
大家可以看到GMAT有很多报告,大家来读MBA有什么样的诉求呢?其实在知识储备方面,比如说像中国学生工作几年以后发现找到了方向,但在知识上如何优化、完善,这是他最大的诉求。最大的诉求是跟职业发展相关。职业发展有几种诉求,第一种占的比例最大,就是想转行。去年这批学生转行成功的占83%,转行业、职能都叫成功转行。可以看到这批人比例占据非常大。还有的是遇到些瓶颈,我知道短缺是什么,但达不到那个高度,这是愿意停下角度来提升自己的诉求。
还有的想创业,其实创业的不是个专家,而是杂家,他希望能够帮他普及各方面的知识,每个方面都懂一些,然后同时可以结识跟多创业的人,也是为自己积攒更多的资源,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这是他们的诉求。所以在面试者当中这一点特别重要,或者是一些经验吧,一定要通过我面试来问清楚,这个人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这就非常重要了。而且可以把学校在哪一方面能够帮助他,这也是需要想一想的。其实你了解了这个人,要想清楚可以为他提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