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他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5月26日,由复旦品牌时尚俱乐部和复旦MBA秋6班共同举办的讲座“品牌的魅力——中国时装工业的‘例外’”在复旦管院热烈开讲。
供职于Dior、拥有8年国际品牌化妆品行业市场营销经验的2012级6班校友张宇莎首先为大家展示了何为“品牌的魅力”?她将HERMES、TOD’S、Levi’s、IKEA、Ferrari变身为5位参加party的潮人,让同学们结合该品牌的特点想象这5个人会以怎样的形象出场。这个有趣的问题让现场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人说Levi’s代表屌丝,TOD’S则是简洁、优雅的形象。在大家的讨论之后,张宇莎给出了有关品牌魅力的结论:品牌要有深刻的内涵,要体现出它的精神文化、价值观、身份和情怀,就像可口可乐代表的是美国人长久以来的乐观精神一样。在个人陈述的最后部分,张宇莎还分享了Dior经典香水Miss Dior的广告,让大家在体会到品牌精髓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非同凡响的视觉享受。
有着7年服装行业产品设计及企划管理经验的MBA2012级秋8班校友胡晓悦,以自己在户外运动品牌ARC’TERYX工作的实际经验,从“品牌如何定位”的角度给大家分享了很多实用的操作经验。胡晓悦用Chanel、ZARA、Nike三个品牌的门店特点、分销、出样状况进行对比,阐述了不同定位下零售终端操作的不同;并以ZARA从未大规模做广告、只通过巧妙的店铺选址和货品陈列就创造了2008年欧洲市场的销售神话的案例,生动地向大家阐述了品牌识别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她还从“出售商品、商品展示、品牌展示、互动展示”四个方面,以层层递进的发展路线来强调品牌识别的重要性。
曾供职于《申》报,专注报道时装、设计及城市文化等领域的MBA2012级秋6班校友潘玮为大家讲述的是“本土服装品牌现状”。他以中美两国第一夫人的着装品牌作为对比,引出国外成熟的时装工业体系以及原创设计品牌的发展路径;同时也揭示了中国时装工业体系的现状:缺失买手制度/品牌操盘手。潘玮指出,随着中国第一夫人在首次出访时选择了本土原创设计品牌“例外”,中国的本土品牌一定会受到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