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商学院喜欢年龄大一些的学生,是因为看中对方的经验。但除了经验外,还要看对方的潜力。”相较于年轻学员的“个性化”,更大的挑战在于,这些大量涌入的年轻人并不是仅仅来“镀金”的——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职业发展需求,在交了高额的学费后,希望在职业上华丽变身。这就要求商学院进一步变革,提供更多差异化的教育产品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而在企业与学员的双重期望压力下,留给商学院的变革期,并不会太长。
据孙龙称,复旦MBA在招生环节采取的是“全面预审”的方式,即由学生提供一套申请材料,复旦的考官则根据申请材料和统考前的面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据悉,这套申请材料涵盖了学生过去的职业发展历程,以及自身对于管理问题的一些看法。“简单来说,这些内容为学生画了一幅素描,告诉我们他之前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以及当前的心态。”
与此同时,提前面试进一步帮助考官全面地了解MBA申请人,这些申请者经过面试后,往往会拿到复旦给出的录取分数要求。从几年前开始,复旦便将MBA录取分数线分为三个档次,那些面试中表现越优秀的申请人,需要达到的考试录取分数线就越低。孙龙认为,“全面预审”的招生制度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即MBA教育选拔与普通的考试选拔并不相同,“这样一来,全国统考就不会变成第一道门槛,或是大家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一般而言,如果按照年龄划分,那些工作3到6年的申请者需要达到的是A类分数线,工作年限6至10年的申请者需要达到B类分数线,工作10年以上的申请者需要达到C类分数线。这意味着,处于不同事业阶段的申请者面临的考分要求不同,“其实从那时起,我们就尝试着与应试选拔分道扬镳了”。
如今,这样的预审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商学院采纳。SAIF也采取了相似的提前面试,只是面试官的位置上,还出现了企业HR的身影。在张春看来,学员毕业后找工作时面对的就是HR,而在招生环节就让HR参与进来,可以帮助学院作出更精准的判断。“HR们往往一看申请人就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招这样的毕业生,”他表示,“如果HR投了反对票,我们一般就不会考虑这样的申请人。”
在招生时就把就业因素考虑进去,是国外商学院通行的做法。用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的话说,SAIF在考察在职MBA申请人时,对就业的考量因素会稍微放松一些,但对于全职MBA的申请人,就业时的竞争力就是学院重点考察的领域。然而,随着报读人群结构的变化,仅仅提高招生时的门槛并不够。面对大量涌现的85后甚至90后学生,商学院们正试图调整教学方式,来更好地适应这一群体的特征。
孙龙认为,如今的年轻学员往往崇尚个性、观点尖锐、以自我为中心,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学院就必须迁就、满足他们。“相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些学员欠缺什么?如何在培养过程中让他们在这个领域有所提高?”在他的观察中,这些年轻学员并不缺乏西方的管理知识体系,他们欠缺的是反而是沟通能力——尤其是跨文化的沟通。此外,在团队协作、换位思考和反思能力上,他们也略显不足。这种情况下,复旦希望更多地培养学员的软实力,因此在传统的课程教学外,突出了“第二课堂”的补充环节。
孙龙口中的“第二课堂”,包括学员自发组织的各种俱乐部、学生联合会等组织,“总之要把学生推到组织协作中去,锻炼他们的软技能。”不难发现,随着MBA的生源背景越来越年轻化,商学院们已开始积极“求变”,在分析了解一代人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培养方案。这对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更新与升级,但商学院们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