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3日至5月6日,MBA中心胡峻副主任率MBA学员一行35人赴美国游学。这次为期2周的游学访问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商学院、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参观了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在石溪与长岛高科技企业孵化器、CEWIT进行了交流,在硅谷参观了FACEBOOK,在纽约曼哈顿的利诚集团会晤了在美创业十余年的南大校友。
创新与孵化器
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沃尔夫教授向我们解释技术创新中的三个角色:企业家、技术发明人和投资人。这其中,企业家可以是来自车库里乔布斯,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社会上的任何企业家;技术发明人可以是技术怪才、公司研发部门、大学或政府的专业人员;投资可以来源于朋友、公司预算或各类基金。而把这三者整合起来的大多是大学及非盈利组织。
步行出教室,大学不远处即是这样的一个企业孵化器。Anil Dhundale博士在这个长岛高技术孵化公司做执行主任。他的任务就是在大学的实验室发现机会,利用好501c3条款,争取联邦基金,培养出一个个小公司。等这些小公司赚钱后就离开这个孵化器。他充分利用了学校的优势,商业计划可以请MBA学生来做义工,专利问题找法学学生来实习。整个大学似乎都被他调动了。我们对他的提问自然是中国式的:你怎么进行绩效考核?你每年要做多少项目。他回答从来没有想过,投资的老板对他很好,他们对失败很宽容。实际上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到2011年底,已有1700多个发明,500多个专利,4个药品上市,2011年从中获得近900万美元的版权税。2011年石溪分校的研发基金是1.83亿美元。在美国有超过400个大学依托联邦基金在开展这样的孵化工作,1980~1999年创造了335亿美元的商业价值。
在参观Facebook我们也发现,在其企业内部也构造了这样的三角关系。在企业内部你只要有技术发明,可以进行内部创业,公司来投资,公司来进行技术商业化,承担失败风险。
哈佛论坛与麻省理工的实验室
在哈佛的南大校友徐康已近毕业了,他告诉我们,两年半的MBA课程学习了近500个案例和很多有用的课程,但哈佛商学院给他最重要的财富是自信。除了学习外,他们还有实习课程叫Field,在这门课程中学生被要求去国外的企业完成一个项目,他去了南非的一家公司帮助建立一个类似支付宝的网络支付平台。他还告诉我们,班里有一半同学在创业,很多投资就是来源于授课教授、同学和校友。此外,哈佛商学院有“如何在中国做生意”的课程,每年他们都有中国论坛(forum),类似的讲座在麻省理工也有,不过工科生的特色做法是把这些讲座活动称作中国实验室(China lab)。麻省理工是工科学校,学习音乐的,同样要和学习物理的一样上微积分课程,而且麻省的MBA是全美唯一需要学习微积分的学校。当被问及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和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有何不同时,MIT Sloan招生办公室主任多娜回答,这是她长期思考的问题,斯隆管理学院旨在解决世界上的问题。他们的毕业生善于解决难题,在单位里是骨干力量 ,但成为CEO的却为数不多。不同的商学院有着各自鲜明的定位和价值观。斯坦福商学院就明确提出要培养善于洞察的改造世界的领袖,加州伯克利的哈斯商学院更强调企业精神和技术管理。
校园的魅力
漫步在哈佛校园中,安德鲁主任给我们介绍一幢幢深红色建筑:这幢建筑就是迈克-波特的战略研究室、那是摩根捐赠的大楼......哈佛大学有98个图书馆,这个数据的确让人吃惊。
哥伦比亚大学也有23个图书馆,罗氏纪念图书馆有这独特的花岗岩穹顶,被称为“智慧女神”的雅典娜塑像正襟危坐在门前,手持法杖。而巴特勒图书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建筑样式,外墙气势磅礴的爱奥尼克柱之上是一个个先贤的名字:荷马、希罗多德、索福克勒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摩斯梯尼、西塞罗、弗吉尔。在哥大进修的韩剑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能直听到斯蒂格利茨和蒙代尔等大家的课程。
如果说哥大校园显得庄重威严,普林斯顿大学则是古色古香,充满贵族气息。斯坦福大学西班牙传道堂式的黄砖红瓦四平八稳,加州伯克利依山临海。每个校园都是树木繁茂,草坪嫩绿。都有精灵般的小松鼠。当然,更有莘莘学子穿行其间,其中,黑头发的亚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还不时能听到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