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华东理工大学“沟通商业与科技”首届中外高科技企业创新论坛在上海华亭宾馆成功举办,来自芬兰的30位高科技企业家和一百余家高科技企业代表、华理EMBA学生一起出席了本次活动。多位国内外知名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专家型的企业家、投资家到场作了有关科技企业创新等课题的演讲。
本次活动由华东理工大学、芬兰国家技术创新局主办;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化工()理事会、海外创新技术与资本高新区巡演管理公司承办,华理EMBA项目经办。芬兰就业与经济部、芬兰驻上海总领事馆也对当天的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
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阎海峰教授主持了本次活动,他表示这次高科技企业创新论坛的主题为沟通商业与科技,目的是为中外高科技企业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探讨高科技企业如何创新,希望能借此机会搭建一个平台,使得科技和商业能够有效结合,推动我们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科研技术的商业化。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席杨贤金教授首先在致辞中对芬兰高科技企业家的远道而来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来自于新一代高科技企业的迅速成长,但是高科(5.94,0.04,0.68%)技企业的创新也面临着种种困难,而芬兰是全世界创新最为活跃、全球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他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高科技企业可以与芬兰的高科技企业相互交流,学习芬兰企业的创新经验。而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一家国家重点建设的综合型大学,也希望通过整合学校在科研和管理教育的优势,自己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芬兰就业与经济部能源司司长Mr.Esa Harmala先生以及芬兰驻上海总领事管总领事Ms.Marja Aspelund女士随后致辞。芬兰方表示,作为创新机制全球排名第一的国家,他们很愿意和同行分享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商业知识。目前芬兰已经在许多行业开始活跃与企业的合作,也希望借这个平台以及华东理工大学的帮助,能够为芬兰和企业之间的创新以及清洁能源方面合作开启更多的机会。
论坛伊始,芬兰华人科学家、纸质电池的发明人张霞昌博士做了题为“印刷电子世界和纸电池”的主题演讲。张博士是华东理工大学校友,曾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他所发明的超薄型纸质电池可以作为化妆品、智能卡、音乐贺卡、纸上LED、电子纸、传感器和射频识别标签(RFID俗称电子标签)等的工作电源。与普通的纽扣电池相比,纸质电池成本极低,材料环保,可作为日用垃圾处理,尺寸和形状灵活,易于与应用进行集成。对产品的未来张霞昌充满了憧憬,他的目标是创建可印刷电子工业的基地。他相信,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印刷电子工业基地。
随后,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昌胜教授发表了题为“生物材料在临床使用上的发展以及科研企业如何创新”相关演讲。他简单介绍瑞邦公司研制生产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人工骨临床试验的成功填补了一项世界科研研究的空白,给全国一千万骨损患者和四亿牙缺失患者带来了治疗的福音。目前他的研发团队正在实验一种新材料,使得人体的组织与所植入的骨架有一个很好的结合。刘教授给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科研和产业化上的的经验,认为一个产品在市场过程中间它能不能产业化,或者产业化成不成功主要考虑以下四点:技术本身能不能适应市场、技术要素能不能和管理要素结合、工程化是不是能够解决、以及整个过程中商业化操作英怎么办。解决这个问题策略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作为企业,要瞄准市场需求,市场导向是第一位,在导向过程中间还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持续起来,形成良性的循环。
作为杰出青年企业家代表,华理兼职教授、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桂生博士也与在座的企业分享了有关“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三大关键因素”调查报告。杰事杰公司是上海乃至全国知名的高科技公司,是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杨总本人也是首位材料博士,曾获得十大杰出青年。杨教授将高科技企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总结为:商业模式创新、资本的力量,以及团队建设。谈到商业模式,杰事杰也是一个制造型的高科技企业,但他把自己定位服务商,而同行基本上都是OEM的制造商,靠模仿别人做生意,而杰事杰是提供选材的解决方法,把成型方法提供给客户,提供的产品形态是材料加上软件,和客户形成非常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无法被轻易替代,他认为杰事杰的手段是靠知识的竞争,不会陷入打价格战的局面当中去。他特别提到杰事杰公司对于人才的重视,他认为这是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关键,在集团人才内部培养方面,他特别强调了针对员工的“子弟兵计划”,采取综合性人才自己培养和专业人才引进来、轮岗培训、海外培训、EMBA学习等一整套计划,也建议在座的企业高层为员工合理选择商学院课程,注重EMBA课程质量,不要盲目追求品牌。
在清洁能源方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心智能城课题组副组长,国电华东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缪杰先生带来了“我们期待的未来—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主题汇报。2004年缪先生从芬兰回国以后一直从事于可再生能源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太阳能发电领域“分布式新能源一体化”的课题。他总结说,近年来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呈现两头在外,制造在内的飞速发展模式,尤其是欧美国家对光伏行业进行双反以后,对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带来了很大冲击。一方面中央政府将会出台相应的政策拉动内需,以刺激整个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电集团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积累经验,也想和芬兰方以及华东理工大学,通过不同的方式、途径找到一些合作伙伴。
最后,著名风险投资人、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先生从商业的角度出发,总结了他对本次论坛的感想。卓先生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分享了企业创新路上的幸福和烦恼,他把企业的幸福归结为市场、资金、政策三方面。有着非常庞大的市场,资金量也非常大,拥有非常多的PE和VC公司,同时国家也出台了非常多的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应该来说高科技企业有着非常好的环境。但是,尽管有这么好的环境,的创新现状不是很理想,主要在于技术和市场两者没有很好的结合。他认为目前企业创新主要以下三个烦恼,技术好,为什么打不开市场?前景好,为什么没有人来投资?起步很早,但是为什么老长不大?他对高科技企业的建议是:研发要瞄准巨大的市场、不仅重视技术更要重视营销、要聚焦不要盲目多元化、产品的理念要精益求精更加完美,管理团队特别是CEO要容人、放权,公司要要持续提升管理能力,管理要规范化,越是在困境中越要体现我们的坚持精神。最终,他表示虽然目前经济很困难,但是他相信企业的春天终究会来,企业家也会在创新的道路上也走越好。 在演讲环节结束后,5家芬兰高科技企业上台作了简单的公司介绍,他们分别是专门从事液压器械制造的Fluidhouse公司、做原子层沉积的Picosun公司、做智能计量的Gurux公司、为建筑制造业提供设计工程创新解决方案的Jusatek公司、室内空气净化的Lifa Air公司,他们都是芬兰非常有特色的高科技公司,希望能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商业合作机会。在场的企业家认真听了这些芬兰公司的介绍,并且在会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芬兰企业进行了热烈的交流,探讨合作可能性。
在聆听了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后,主持人阎海峰教授表示,为了应对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全球的企业家和科学家们正在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华东理工商学院将整合顶尖理工大学的科研优势和管理教育能力,致力于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先进的技术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商业化,寻找好的商业模式,从而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带来更好的未来,同时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我们所有的科学家们能够在这里发现好的投资人及合作伙伴,也让技术和商业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