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商学院 > 热点关注 >

    上海交大EMBA班隐藏的骗局

      在商场上打拼多年,自问识破了不少高深骗局的多名企业高管,却被EMBA班的同窗以合作开公司、共同投资项目之名套走数千万元,至今未能追回。

      如出一辙的故事,曾在另一家知名商学院的EMBA班上演。因为出现了骗局,这家商学院还曾下发通知,提醒学员在交往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尽管如此,EMBA的魅力却不减。那些一度被EMBA班的同窗所欺骗的高管,还是同样热衷于上EMBA班。

      EMBA已经成为一个高端平台,在这里,可以结交更多政商界的朋友,织起一张高端的关系网络。虽然曾经被“蛇”咬,但相比之下,可能获得的资源和高回报更加令人向往。

      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欲罢不能的圈子。其中,可能还有更多的梦会产生,但类似的骗局恐怕也难以避免。

      许多人选择上EMBA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知识,而是为了获取更多人脉。

      一切缘于EMBA班。

      2008年4月28日,对于王明德和他的49位EMBA班同学来说,这一天意义非凡。这是上海新洋俊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的日子。

      新洋俊盟是他们共同投资的公司。而王明德所在的EMBA班学员总人数不过54人。如此高的参与比例,在整个学校甚至内地其他EMBA班都很少见。因此,新洋俊盟的诞生,一度被传为佳话。

      当初,公司的名字,让众同学煞费苦心。直到有人提出“新洋俊盟”这个名字。“新洋”,暗含与学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联系。“俊盟”,则是英文“dream(梦想)”的别致译音。

      公司成立之时,王明德和同学们的事业热情,随之到达顶峰。没过多久,就完成了几个项目的前期运作。新洋俊盟所承载的财富梦想,似乎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然而,短短两年后,这家可谓人才济济的“同学公司”,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危机。一场在公司成立之初或者更早时候就开始酝酿的“骗局”渐次揭开。此时,王明德等人已被套走资金上千万元。

      圈子很重要

      1993年,王明德大学毕业。8年后,他在北京创办了一家家电公司,担任总经理职务。从2007年开始,他开始四处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

      也是在2007年,王明德报名参加了EMBA班的学习。早先,因为项目机缘,他得知了这个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合办的EMBA项目,从此“种下了一颗种子”。

      结交更多政商界的朋友,织起一张高端的关系网络,从而助益于事业甚至人生。这被王明德视作重回校园的原因中,“很主要的一个方面”。

      有如此心态的人不在少数。

      王明德EMBA班的同学郑杰也承认:“圈子很重要。”EMBA是一个平台,平台上群英荟萃,相互扶携,这是“比上大学更重要的一点”。

      彼时,就读EMBA,已经成了政商界人士的一种“时尚”。不仅报名者众多,报名者面临的选择也不少——几乎每所重点大学都开设有EMBA。

      如今,EMBA的风头大有盖过MBA(Master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直译为工商管理硕士)之势。后者曾红极一时。

      在王明德那一期的EMBA班学员中,大部分都是“70后”。从身份上说,多数是企业界人士,包括民营企业家和国企高管,也有一小部分政府官员和媒体人。

      来自贵州的房地产商赵洪波就在其中。这个个子不高,身材发福,擅长交际的EMBA学员,可以说是班里最活跃的学员之一。

      王明德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会和其他同窗一道,称赵为“骗子”,并闹到对簿公堂的地步。

      “大家有缘当同学,以后可以成立一家公司,互相帮助,做一些事情。”第一堂课,讲课的是来自新加坡的陈教授,他擅长调动课堂气氛,几句话让台下学员听得心头一热。无形之中,同学之间的陌生与戒备也消去不少。

      从陈教授口中,王明德还得知了跨界合作,可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有一个班的同学发起成立了基金公司。还有的班,在同学成立一家公司后,其他同学对其进行股权投资。结果,公司上市,大家都赚了好多钱。”

      EMBA这个平台的魅力,不言自明——那些案例中主人公的今天,或许就是王明德和他的同学们的未来。

      不过,王明德、郑杰等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群英荟萃的EMBA班所凝聚的友情中,还潜藏着风险,而且这种风险不久就会兑现。